央广网武汉2月29日消息(记者任梦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宅在家里。随之而来的,则是线上买菜需求激增,一时间,各大生鲜电商平台订单火爆。在武汉,有的生鲜电商还在坚持配送,订单天天“爆满”,有的则因为供应链不足、人手紧缺直接关门大吉,这次疫情会成为生鲜电商的分水岭吗?

  武汉宣布禁止个人进入超市购买后,武汉盒马鲜生果岭公元店配送部的小哥依旧在坚持为附近居民配送,十几个小哥来来回回动作极快,似乎“开了两倍速播放”。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这已经是他们的常态。门店负责配送的经理曾迪告诉记者,现在全市除了团购,能做到个性化购买、配送的生鲜电商不多了,现在的订单从早上可以一直送到夜里12点。

  不过,疫情发生一个月以来,人们购买的产品,也从囤积变成了按需购买。曾迪说:“囤完米、面、粮油,就开始囤冻品,冻饺子、汤圆,还有肉冻品,基本上都是能够存放的。我们这边卖得最好就是能存放的东西,像土豆可以存放,我们刚一开业,第1个卖完的就是土豆。买菜的时候顾客已经不看价格,也不看品质,就直接往里面放。”

  在这家门店,20多个骑手,平日一天的极限是1100单,但是疫情发生后,单数没变,每一单的购买量激增,让本已缺少人手的门店不堪重负。曾迪说:“最忙的时候,整个店除了必要的留店人员外,其他所有人都在送货。比如平日如果我家缺调料品,我就买点调料品,但是现在一听到开业的消息,米、面、粮油、零食等能下单的,顾客就会下到极限。一家的商品,我们得跑3、4趟,手动拎进去。”

  在地处武汉市中心的盒马鲜生首义店,门店经理董鹏说,现在最大的挑战是缺人手,供应链紧张。凭借着本地的供应链,他们能保障每天都有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甚至还有鱼。但是薯片、泡面等零食,实在顾不过来。“在人力少了1/3的情况下,我们服务的家庭比以前还翻了将近一倍。虽然在特殊时期,但是我们对商品品质的要求、对整个商品供应链的要求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在武汉有自己的生鲜加工中心,所有的货进来之后,在那里会有第一道的品质把关,然后进行分解、包装之后,再送到我们分店。”董鹏说。

  盒马鲜生公关部负责人滕浩说,现在全国各地的渠道都在全力支援武汉门店:“在供应的保障上,特别是生鲜商品,盒马武汉以本地的供应为主,外省调拨作为补充,最大程度保障供给。盒马总部在全力帮武汉从上海、长沙等地大仓调拨各类商品,有全国供应商从几千里外为盒马专门开辟生产线,运输物资,保障武汉的供应充足。”

  而放眼全国,疫情期间,生鲜电商纷纷迎来“大考”,更多市民都会选择“足不出户”的线上方式来购买生鲜水果和生活用品,也让生鲜电商的订单量获得巨大的增长。

  春节期间,京东到家全平台的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0%,每日优鲜的数据也显示,从除夕到初八,每日优鲜实收交易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50%。而就在去年,却有多家生鲜电商倒闭。

  那么,这次疫情催生的庞大购买力,能够让线上生鲜像2003年的淘宝一样“起飞”吗?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说,这并不是崛起的机会,因为现在处于特殊时期,一旦恢复正常,传统菜市场、饭店还是有吸引力的。

  鲁振旺分析:“很多人宅在家里都要通过生鲜电商平台购买一些菜、肉等,然后自己在家里做。现在这种需求激增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会持续很久,只要疫情过去,需求量还会大幅度回落。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机会,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会对生鲜电商形成依赖,所以会有一部分用户留下来,但是它不会逆转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饭店还是开的,还有一些人喜欢去菜市场逛一逛,只是因为这么一个特殊的时期,我认为肯定不能跟当年淘宝崛起相比。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生鲜电商的成本都比菜市场要高很多,所以说只有一部分追求品质的、愿意花高成本的人,习惯在生鲜电商里购买菜和肉,这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所导致的。”

  鲁振旺认为,这次疫情也会加速生鲜电商的洗牌速度,暴露出生鲜电商比拼的本质是供应链和规模的较量。未来,拥有自己供应链的一些大企业会“强者更强”。他说:“很多用户会喜欢、习惯利用生鲜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未来生鲜电商的规模要比去年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这是毫无疑问的。将来能够崛起的,肯定是在供应链方面更强大的平台,像盒马,因为它有门店,所以就有很多配送人员。但是其他没有供应链,或者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小的商家,没有达到一个大的、应对疫情发展的供应链储备,所以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一些。所以我认为将来还是供应链制胜,谁的供应链做得更好、成本控制得更好,谁就能够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