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制作《医护人员心理防护手册》,今天(26日)邀请到的心理防护专家是:中国心理协会注册督导师陈佩华。

  最近,一名重症患者在纸上写下了7个字“我的遗体捐国家”,他的行为让大家感动,但患者离去后,对于日夜照顾他的医护人员来说,心理冲击很大,我们要怎样帮助这些医护人员减少对自身的苛责?

  陈佩华:我们首先要给这些医务人员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做一些放松,消除他们身心两方面的疲惫,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先把他撤离岗位,要让他隔离这些负面信息。另外,这个时候如果他能够求助,我们可能要让他去做深呼吸、放松。因为做深呼吸吸气的时候,我们会摄入更多氧气,他的身心得到一个舒缓。如果换不了岗,我们建议他找一个可以让他平躺的、比较安静的环境,让他的四肢尽量舒展和拉伸,还有就是释放他的情绪,比如他要哭的时候,就让他去倾诉、去哭,其实他那种压抑了很久的状态,可以通过哭释放出来。

  也有一些医护人员表现得非常坚强,眼泪擦干了,继续回到病房工作,可是休息的时候,他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些画面,这样的情况是否正常?是否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心理疏导?

  陈佩华:他内心的情结或者创伤,可能还需要另外一个配合。当下他其实很难把这种悲伤呈现出来,他把这一部分压抑进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向内攻击,他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他看到这里面哪些情绪是可以做调整的,帮助他调整认知,把他从负面、消极的情绪下面解救出来。比如我前几天做督导的时候,就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线医护人员身心承受的压力很大,因为他本身有抑郁症,当他来求助的时候,在电话那头哭了很长时间。心理咨询师给他做了一些陪伴、倾听以后,最后他自己整理,说经过(这个)事件以后,会好好的,更加珍惜生命。所以任何东西在经过这个过程的时候,他的认知得到了一个冲击,让他重新思考生命。

  根据以往的经验,疫情好转时,社会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将逐渐凸显。现在大部分的医护人员看起来状态还不错,如何提前预防、减少医护人员心理疾病的产生?

  陈佩华:因为他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集中在抢救病人,没有时间考虑顾及自己的情绪和体验,但并不等于没有,他会把所有的难受、痛苦,躯体的一些反应通通压抑到很深的那一部分潜意识里面去。一般撤离这个岗位,潜意识里面的很多东西就会慢慢冒上来。所以提前预防的话,我们就在他们撤岗之前给他们做一些处理,让他们有一些倾诉,把他们在里面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的一些负面情绪和体验,在小组里面或者在适当的场合做一个倾诉,相互之间交流,这样会形成一种彼此的支持,我觉得这个非常有必要。如果他们回到家里,心理上可能还是需要一些心理学专业的人士进行帮助和共情倾听,做一些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处理,这样对后期的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