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0日消息(记者杨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他们是逆行的白衣天使,他们是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可他们也是普通人。面对疫情危机和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医护人员同样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帮助身处防控一线的他们进行心理减负、对抗压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制作《医护人员心理防护手册》,今天(20日)邀请到的心理防护专家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新。

  方主任,我们知道,对于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想要保证自己身心健康,能够集中全力治病救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休息、劳逸结合。他们在紧张的工作间隙或者阶段性的休息时,有哪些自我调节的方式?

  方新:穿着那么厚的防护装备的时候,要做像在森林里那种深呼吸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把它叫“相对深的呼吸”,慢而深。当你回到了休息的地方,如果那个地方是安全的,你就可以做深呼吸。让自己全身放松,头部放松、双肩放松、躯干放松,伴随放松做慢而深的呼吸,会改变你躯体的状况,它是直接作用于脑干的。还有睡眠,如果长时间紧张,睡眠肯定受影响。很多音频资料、舒缓的音乐非常有帮助。

  积极的休息分为心和身两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方。有些人觉得跑步能够让自己放松,有些人觉得赶快躺床上睡觉是最好的放松方式,都可以,你是你自己最好的医生。总之你自己会有处方,让你的心和身进入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在如此严重的疫情面前,即便是见惯了生死的医护人员,也难免会有焦虑情绪,心理上会有所起伏,如何区分这种起伏和真正的心理障碍呢?

  方新:当遇到危机的时候,出现一些平常没有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有位医生诊治了一位年轻病人,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这位年轻病人让我想起了我儿子”,然后他扭头就掉眼泪了,也可能这些人随后会有一些不好意思,但是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当重大的危机或创伤出现的时候,人群会出现两类反应:一种是阳性反应,比如亢奋、话多,人处于一种激越状态,这种就是高唤醒水平;一种是阴性反应,其应对方式是低唤醒水平,反应迟缓。随着疫情危机越来越得到控制,高唤醒或低唤醒水平的强度越来越弱,发生的频率也会越来越小,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仍然每天高频率地失眠、噩梦,且没有任何变化的话,那我们就说此人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了。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医护人员已经连续高强度地工作了一个月以上,难免积攒了一些负面的情绪,他们该选择什么样的宣泄方式?

  方新:负性情绪的宣泄对于恢复战斗力非常重要。要保护自己,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让自己处于一个良好的战斗状态,让自己的情绪、情感隔离一点。等到没人的时候,脱下防护服休息的时候,自己大哭一场。全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危机干预的工作者开通了大量的热线,可以和他们倾诉。也可以和亲朋好友或同事们自发进行,大家坐一起说说。可能大家会一边哭一边说,但是你们要知道,人的情绪不可能一直保持这样低落的状态,哭着哭着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拐点,会有人说“好吧,咱们哭也哭完了,咱们都好好休息,明天接着干!”这就是团队的力量,相互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