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2月20日消息(记者周益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根据湖北省卫健委今天(20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2月19日24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62031例,目前仍在院治疗43745例,其中:重症9128例、危重症2050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

  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救治是降低病亡率的关键。针对目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难点、进展等情况,昨晚(19日),童朝辉、蒋荣猛、吴安华等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接受记者采访。在采访中,专家表示,目前已建立较为顺畅的重症转诊转运机制。此外,通过院感防控措施,有效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全国各地援湖北医疗队未发生医疗人员感染的情况。

  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救治是降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确诊病例中,重症患者占16%左右,其中近80%在湖北地区。

  从临床特征来看,危重症患者主要为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组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呼吸危重症专家童朝辉介绍:“危重症患者主要集中在50岁、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往往有较多的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包括肾脏和脑血管疾病。”

  除年龄和基础病特征,新冠肺炎危重症还易表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一特征在昨天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亦有表述。

  童朝辉说:“我也经历过SARS,它主要的受累器官是肺。也就是在SARS期间,如果能够通过一些措施,把肺受病的情况逆转过来,这个病基本就好了。而新型冠状病毒不仅仅攻击患者的肺,心脏、肾脏也会受累。也就是说,患者最终如果发展成为呼吸衰竭,则可能是肺、心脏、肾脏等多器官功能衰竭,最后导致病人死亡。”

  优化重症患者的救治环节、前移救治关口,避免轻症发展成重症,是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的关键。

  目前,全国已有来自地方和部队的3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武汉的重症专业医务人员达1.1万名,接近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10%。童朝辉表示,随着医疗力量的增强,危重症救治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专门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医院已有六家。他介绍:“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肺科医院作为3家重点医院,专门收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由于床位不够,又增加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这样一来,总共是6家比较大、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医院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这是在策略上的一个转变。我们也把一些重要的医疗队放在这6家医院。另外,我们把救治的关口前移,积极救治这些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比如有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去各个医院巡视、巡诊,指导工作;也有多学科会诊,及时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

  国家专家组通过前期工作与实际一线救治经历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的是一种严重ARDS,即严重呼吸衰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昨天接受专访时提出,目前救治关键点在于把握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最主要的是要早期识别、及时干预,也就是尽快识别出来,然后很及时地在关键节点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童朝辉表示,需要密切关注和监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病情变化,建立顺畅的转诊转运机制,保障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他说:“有一部分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会突然变为重症,因此就需要医生密切监测这些患者的一些指标,比如清醒时可能没有呼吸困难,变重后出现呼吸困难;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特别是血氧饱和度。还要有一些干预措施,比如通过中西结合治疗,让这些轻型、普通型患者能够尽量少发展成为重症。对于一小部分发展成为重症的患者,我们也建立了转诊转运机制。”

  各地援武汉医护人员不断增加,极大缓解了此前重症救治资源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医护人员的感染数字受到广泛关注。在昨天的采访中,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控中心教授吴安华还重点介绍了院感控制的情况。

  截至目前,有医务人员身份的感染者超过3000名。蒋荣猛表示,绝大多数于1月30日之前感染,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援湖北医疗队未发生医疗人员感染的情况。“这个病的特点在于,第一,发病早期不典型,发热、乏力、有点咳嗽,这三个症状在很多疾病中都有类似的表现,它没有特异性;第二,早期症状不典型,但它有传染性,感染后它的进展相对比较慢。通过医院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以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是可以做到医务工作者不发生感染的。全国各地医疗队到湖北、武汉来支援的医务人员,目前还没有发生感染的情况。”蒋荣猛说。

  昨天,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医务人员防护工作的通知》,要求一旦出现医务人员感染,所在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要求报送新冠肺炎相关诊断信息;要求医务人员强制报告个人健康状况,尽早发现感染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