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5日消息(记者李欣 杨静)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他们是逆行的白衣天使,他们是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可他们也是普通人。面对疫情危机和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医护人员同样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帮助身处防控一线的他们进行心理减负、对抗压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制作《医护人员心理防护手册》,今天(15日)邀请到的心理防护专家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旭东。

  现在许多一线的医护人员仍然在坚持高强度的工作,身心疲惫,同时还要悉心医治患者,有的医护人员已经出现失眠的状况,在现有的条件下,医护人员自身应该如何调节工作状态?

  赵旭东:失眠是生理跟心理交融在一起的一个表现,这种应激状态如果不注意科学的调配管理,不给充足的休息、轮班,没有充足的物资资源,这样的耗竭会来得很快。对于失眠的问题,可以临时、短期地吃一些抗焦虑的药,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不太主张经常吃药,因为吃药有时候会降低人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短期之内可能打瞌睡,有点迟钝,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主张,要自然地恢复睡眠。有条件就得让他们休息、轮岗,关键是团队里边的管理非常重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不主张过度疲劳,团队气氛紧张而不沉重,要少惩罚多激励。要让不同的人员轮流做压力特别大、特别危险的事情,不能老让几个人一直干同样的事情。人手充足的话,让人下来保证充足的睡眠,甚至要撤离战场,拉到后方进行休养。

  目前,各地都在调派医护人员增援湖北,一些医护人员在进入隔离区之前,会出现害怕的情绪,面对这种心理状态,医护人员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够尽量减小压力?

  赵旭东:要提前培训,包括很多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这个病本身的诊疗方面有各式各样的规范、指南。第二个方面是在战斗的时候做好自我防护,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三个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培训,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体力、注意力,在闲暇的时候尽量让自己静下心来,跟亲人、同事、朋友、领导有效地进行沟通,疏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提出自己的建议,甚至吐槽都可以,可以听音乐,可以好好地睡大觉。

  前方的医护人员在医治病人的同时,也在担心后方的家人,一方面自责不能照顾家人,另一方面觉得让家人替自己担心,这种矛盾的心情也令他们内心愧疚,出现这种情绪,如何应对?

  赵旭东:(医护人员)在空档的时候,要能够跟家人保持直接的信息沟通,交流信息,让后方的人放心,他们要知道家里的情况。这个事情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加强了信息流,加强了互相支持。告诉他们有人在帮助他们,有人在关心他们,告诉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这就是内外的沟通,增加情感上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病房里多一些活跃的病人、治愈出院的病人,有一些工作成绩对他们的士气是最有提振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