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2月1日消息(记者冯会玲 周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上海建一座天文馆,是几代科学家近半个世纪的共同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正在成为现实。从上海浦东新区南汇新城地铁滴水湖站一路向北800米,就是即将建成的上海天文馆。天文馆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在新春的建设工地上》,今天(2月1日)推出《等你来看日月星辰》。

  陈晔:工地上我最喜欢吃咸鸭蛋,有油,咸淡适合。

  徐晓红:你看大悬挑的圆洞天窗,金色,尤其是天好的时候,在12:00前后,拍出来的光影,真是漂亮!

  上海天文馆的早晨,是从工地上7点的安全早会开始的。从进场第一天起,上海建工装饰集团的项目负责人陈征心里就非常清楚,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陈征:进入我们的施工区域,我其实也吓了一跳,冒了一身冷汗。为什么?难度很大。整个建筑主展区没有真正标准的东西,全都是异形。

  记者:异形的意思是没有方方正正?

  陈征:全是弧线的、曲线的、凹凸面的、斜面的,各种各样,这对我们的作业来说难度非常大。第二它有很多高空作业,很多中厅有的高度将近22米,有很多临边洞口,整个作业面分散很广,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项目。

  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徐晓红面对这个设计也说了三个字:不合理。2014年12月,上海天文馆完成建筑概念设计,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幕影院三个完整的球体分别代表着太阳、月亮和地球,丝丝相扣的弧线宛若天体运行的轨道一般。设计图一出,三体的巧妙创意引来惊艳一片,但徐晓红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徐晓红:整个支撑这样一个建筑外形的这种结构,在结构力学里是最不合理的结构。

  记者:比如?

  徐晓红:比如悬挑。大家想象,我这个手一直伸出去,如果我可以伸到墙面,没有柱子,你想想这个东西要花多少钱来让它能够撑得住?实际上我为了这个事情,还跟美国我们的主设计师探讨过,也争论过。

  记者:您当时提出的理由是什么?

  徐晓红:我觉得整个施工难度、投资,都会成倍地增加。

  记者:会吵吗?

  徐晓红:吵,吵得不是一天,拍桌子也是经常的事情。

  徐晓红的手机里留下了几百张天文馆建造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照片,每一张都舍不得删。吵归吵,最终团队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第一天站在天文馆的地基上,眼前还是一片芦苇,他和工人们一根根铲掉芦苇,平地,开工。1000多个日夜过去了,眼看着天文馆从图纸变成今天的模样。站在球幕影院前,他一脸骄傲地说:等到明年开放,这可都会成为网红打卡点。

  徐晓红:这个球你看到了吧,是不是悬的?飘浮在空中的,对吧?

  记者:它的受力点,是这个圈吗?

  徐晓红:你现在看不到连接的点,要走近一点,这是一个。

  记者:跟轨道相连的地方,很短。

  徐晓红:一圈有6个这样的东西,把这个球拖在空中,在旁边看不出来,这完全是悬空的。钢环梁有19环,上半球在室外,下半球在室内。

  52岁的陆海平师傅在时空区忙的是木工活,他不算用了多少钢材,眼睛紧盯的,是笔下的线,他的标准是以颗粒计。

  陆海平:我打出的这个线跟这个房子的地平一样平,吊顶也是按照这个线。这个活不像一般的活,质量第一,要求很高,不可能有很大误差,误差在一颗粒到两颗粒。

  记者:一颗粒是指?

  陆海平:一颗粒就是一毫米。

  2019年9月,上海天文馆主体工程竣工,布展展示工程开启。几十位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布在不同区域各自忙碌,陆师傅先依据设计师的造型布线、用木料打桩,再拼连在一起,标好高度。

  陆海平:进来的时候全部图纸我都看过了,天天晚上看图纸。明天做的活,工人要做哪个地方,要做什么活,我需要了解这个活。

  记者:您每天晚上回去看图纸要看多久?

  陆海平:吃完饭6点开始,三个小时看好,心中要有数,明天叫他们到哪个区做什么活,都在我脑子里。

  陆师傅家在上海浦东书院镇,有名的木匠之乡。38年木工,他参与建设过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陆家嘴国际会议中心、城隍庙等众多有名的建筑。出门去逛,哪个建筑的哪一层做过什么木活,他心里有一张清晰的地图。再过三四年就退休了,没想到家门口又来了上海天文馆。在他心里,这是缘分。

  陆海平:以前这里就是海洋,涨潮的时候涨到这个地方来。我们小的时候来这里抓鱼。1990年的时候,临港开发,这里是围起来的。

  记者:您跟这个工程、跟这个地方太有缘了!

  陆海平:是太有缘了,我们尽量要做好它,做好就是我们的荣誉,真的。

  更不敢有丝毫懈怠的还有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忻歌,手机里的行程表记得密密麻麻,偶尔她会恍惚,以为打开了高三课程表,最多的时候一天9个会,各种协调。这份急迫是因为她知道,这座天文馆,是几代天文科学家心之所系。

  “从70年代就开始有很多科学界人士在为上海天文馆的成立而努力,像叶叔华院士,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天文学家,她几次给我们讲过,她对天文馆的建设并不是说想要展示的科学技术多么前沿、多么高端,更多是希望人们参观天文馆之后能够感受到宇宙的宏大,人类的渺小,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忻歌说。

  明年,上海天文馆就会对外开放。陆海平师傅早都想好了,从家下楼,再过条马路就是天文馆了,只要有空,他就去转转。碰上游客了,他还想做导游,用吴侬软语告诉游客:二楼的木工活都是“阿拉”和工友们一道做的。

  陆海平:愿望就是这个活要干好呀!我们都要开开心心,搞得不好看,肯定心里不舒服。

  陈征:新年的愿望,我还是想通过这一年的努力,能把上海天文馆顺顺利利、完完美美地交付给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进入我们天文馆,确实体验到全世界最先进、全国一流的天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