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吴忠1月28日消息(记者徐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大水坑镇二道沟村,人少地多,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以外出打工为生,土地被大量闲置。返乡创业大学生杨彦昭6年来带动全村做起了特色种养殖,开展起规模化经营。如今,二道沟村已整体脱贫,杨彦昭的合作社每年可以为全村增收超过90万元。《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今天(28日)推出《创业能手杨彦昭》。

 

  宁夏盐池县的年货市场里熙熙攘攘,小城里处处洋溢着喜庆。

  今年37岁,身形健硕的杨彦昭,是盐池县湖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和妻子正在挑选老父亲最爱吃的牛排骨。

  眼下,正是宁夏盐池滩羊产羔的关键时期,气温变化无常,杨彦昭几乎每天都会从县城开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位于老家二道沟村的合作社基地,查看母羊生产情况。说起滩羊养殖来,杨彦昭头头是道,很难想象成为羊倌之前,他可是河南南阳一家跆拳道馆里的黑带三段教练。杨彦昭说:“2013年我从河南回来的时候,全村2万亩耕地一半以上是撂荒的。二道沟村这个耕地,地理条件比较好,它很平整,特别适合机械大面积作业,所以我当时就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这片地如果给它流转起来,进行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经营,肯定会更好。”

  拿着开跆拳道馆攒下的50多万元,杨彦昭从生活了9年、近千公里外的河南南阳,毅然回到了家乡。

  杨彦昭:咱们这边我觉得生活节奏可能要慢一些,竞争不是那么激烈。但是,越不激烈,你越要告诉自己要有危机感,不能老觉得这边挺安逸的。所以我当时都没怎么跟别人商量,就购买了两台大型拖拉机。

  记者:还比较冲动?

  杨彦昭:有一点点,反正敢做,因为我觉得前景肯定好,首先这个事情你都看到它能成功了,你还怕什么?

  第一年,杨彦昭拿出30多万元,购置了两台大型拖拉机,随后四处奔走,先从自己的亲戚朋友开始做工作,又说服了更多的村民,总算拿到了1000亩流转地,全部用来种植荞麦。

  杨彦昭:第一年对我自己来说还是比较辛苦的,因为那1000亩地也没法雇那么多人,前面的地就是我自己在那儿开着拖拉机,耕地、收割没有雇人。

  记者:自己开着拖拉机?

  杨彦昭:对,我自己开着拖拉机。我从练跆拳道到黑带三段,用了5年的时间,体育它也是慢慢积累出来的。所以说回家创业也是,必须得有毅力,得能耐得住性子,一点一点积累,农业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跆拳道的功底对土地上打拼的杨彦昭没什么帮助,但却给了他不服输的劲头。

  村民史俊忠今年52岁,种了一辈子玉米,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也是看着杨彦昭长大的,从没想过自己的地能从荞麦上获得什么收成。

  史俊忠:开始不相信,怕是唬人的,他是个念书的孩子,种地什么的没有经验。

  记者:是个念书孩子,可能种地都不行?

  史俊忠:对,他是外行。最后我看他们周边一个个互相都说,他有收成没收成是他的事,咱们都是有保障的。

  杨彦昭最终还是用荞麦的收成打动了史俊忠。如今史俊忠60亩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每年能为他带来3000元的固定收入,农忙时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

  杨彦昭合作社荞麦种植面积也从1000亩增加到1万多亩,仅种植一项每年就能为村民增收40多万元,加上劳务费支出,每年能为全村增收超过90万元。

  两台拖拉机耕出了杨彦昭在农村的一番事业。现在,合作社的农机车棚里,联合收割机、挖掘机应有尽有,但这两台机器依然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杨彦昭:这是当时买的东风,你看这个有年代了。

  记者:带着(拖拉机跟)你一起创业,是不是比较有感情?

  杨彦昭:对,如果这个企业能做起来的话,它就留着,做不起来的话就不能留着了。

  从认识杨彦昭以来,他一直不敢用“成功”二字形容自己。他常说自己的创业得真心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2016年,杨彦昭打算推行建档立卡户滩羊托管模式,但却因融资问题,计划一度搁浅。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张伟虎了解到他的困难后,主动为他跑贷款,让托管模式在二道沟村落地。现在村里56户建档立卡户平均每户在合作社托管10只滩羊,每年能拿到分红11.2万元。杨彦昭说:“缺技术的,他帮助找专家,给技术指导,谁家的孩子要找工作,他甚至帮助给找工作。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二道沟村人,我觉得我都没有他对我们村熟悉。”

  如今,盐池县已经实现整体脱贫,曾经杂草丛生的二道沟村都种起了荞麦,找不出一亩闲置耕地。杨彦昭说,脱贫不是目的,他还想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杨彦昭说:“我们现在滩羊养殖这一块发展前景非常大,如果说我们能为建档立卡户每户托管100只滩羊,建档立卡户每年拿到的分红就能达到2万元以上。我其实比较喜欢一句话‘救人救彻’,就是帮人帮到底。我们后面的路就是让建档立卡户在合作社真正有股份,只要合作社能发展下去,他就永远不会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