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4日消息(记者李行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的遭遇战中,医务工作者是冲锋在前的战士。病毒出现初期,对其了解不足,加上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多位武汉医护工作人员被感染。昨天(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通过电话独家专访了首批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之一、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农。

  张劲农的身体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目前,身体状态良好,逐步康复的同时,他也在远程会诊病人。张劲农是怎样被感染的?既是病人又是医生,他有哪些临床治疗经验,对于疫情防控又有哪些建议?

  自2019年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陆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武汉协和医院是收治首批华南海鲜市场疑似病例的医院之一,多位医护工作者也成为最早打响这场遭遇战的排头兵。其中就包括已经58岁的武汉协和医院资深专家组副组长、急诊科主任张劲农。长期值守发热门诊,高频接触危重患者,高强度工作半个月之后,即便有了相对严格的防护措施,张劲农和多位同事还是察觉到身体出现了畏寒、咽痛等症状,经检查被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天天到发热门诊去,那个时候非常疲惫,我大概是10天前出现症状,其实我症状不重,但我是医生,我知道自己肯定‘中招’了。我的症状就是畏寒,我现在治疗方案里写的很多就是我自己的症状,畏寒、咽痛等。”他告诉记者。

  张劲农表示,在家隔离治疗一周后,不适症状已经消失,几项关键的指标也已恢复正常,如体温降到正常值、C反应蛋白(CPR)降到了10mg/L以下等。“病好的指标,一是症状,病人感到舒服了,食欲改善了,体温下来了,精神很舒服,跟平时一样了,那就是好了。第二是一些炎症蛋白,最主要的是C反应蛋白,如果降到了10mg/L以内,接近正常基本就好了,我5天以后指标就接近正常了,不发烧了,体温也接近正常。”

  武汉协和医院的15人资深专家组中,包括了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高级职称医师,曾经经历过非典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张劲农作为副组长,主要负责制定疫情的临床救治方案和优化治疗流程。在担任急诊科主任之前,他在呼吸科工作30多年。张劲农说,在家隔离治疗过程中,他始终希望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自己既是病人又是医生,这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他告诉记者:“病人最能感觉到药有没有效。我现在恢复得挺快。我们院的医务人员按我们前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隔离治病的过程中,我就在琢磨哪一种方法好。我们目前这个方法是总结了我们这些人对流感研究的认识以及部分参照了中东冠状病毒的研究而制定的。没有用新的这个方案之前,我就觉得很痛苦,我也恐惧,我开完笑说,我愿意先是武汉人民的小白鼠,以后可能会成中国人民的小白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本月去过武汉,也曾与张劲农一同在医院发热门诊与危重病人有过密切接触。张劲农透露,他们当时虽然进行了较为严密的防护,但没有做眼部的防护。而在首批医生感染之后,包括护目镜在内的最严格防护装备已成为一线医生的标配。

  他说:“我大概跟王广发教授相似的时间被感染,我跟他一起进过发热门诊,我也没带护目镜,我们就带着外科口罩,但是其实防不住,应该是最高级的防护,包括护目镜。”

  据悉,王广发教授目前也已没有发热症状,病情正在逐渐好转。

  在家隔离治疗期间,张劲农并没有停止工作,他“隔空”阅片、讨论病例、参与会诊,还在家中起草了《武汉协和医院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样肺炎初步诊疗方案》。

  张劲农建议,目前发热门诊集中了过多病人,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就应采取居家隔离措施,以防止在发热门诊候诊期间出现交叉感染等情况,导致疫情进一步恶化。

  “居家隔离很重要,轻症就要隔离。在动员学习北京当年的经验,居家隔离,需要居委会、社区医生参与,这样不至于所有的病人、包括轻症都压到发热门诊去,否则会造成交叉感染,社会恐慌,因为看发热门诊比较难,需要排队四五个小时。此外,也不要和病人共用厕所。因为非典那年,由于厕所的粪便造成病毒传播,所以一定要跟病人的厕所分开。”张劲农说。

  电话那一头,张劲农的声音充满力量,丝毫听不出是刚刚从病毒感染中恢复的状态。他表示,在身体完全康复之后,还会赶赴一线参与危重病人的救治。他说:“恢复以后,我们院里已经给我派了任务,作为专家组成员,没有康复之前,我就坐在家里跟他们会诊,康复了以后可能还到现场去,可能要去抢救最危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