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口1月18日消息(记者吴媚苗 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海南省是全国人民的“后花园”,但近年来,随着发展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在城市,日益增多的建筑垃圾本应被妥善处理,却被直接偷倒进海里;在农村,大片林地遭砍伐,被违建楼房所侵占。而非法采砂、违法捕捞等事件更是屡屡出现……面对这些环境监管“老大难”问题,检察公益诉讼果断“亮剑”。检察机关如何发挥公益诉讼的积极作用,呵护海南的碧海蓝天?

  在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美丽沙音乐广场的海边上,海口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樊光裕指着不远处蔚蓝的海面告诉记者,违法企业如何偷偷地向大海倾倒建筑垃圾。他说:“倾废船舶从码头装船以后,大概向外行驶两公里,边行驶边打开底下,基本上就把垃圾全部倒完了。”

  2018年10月起,12345热线就接到群众电话反映有人向大海偷倒建筑垃圾,但海口市海洋局均回复查无此事,这引起了检察官们的注意。海口市检察院永兴检察室检察官刘佳灵说:“当这种线索频繁地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为这里可能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依托12345热线,河长制、海湾监控平台等多个政务网络,海南省检察机关打造了“大数据+无人机”的创新线索收集模式,解决了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调查难、取证难的问题。通过梳理数据,各平台相关举报信息达11条,之后,检察官利用无人机、无人船等设备,蹲点近一个月,精准查找目标、多角度固定证据,完整获取了企业违法倾倒建筑垃圾的一套完整证据。检察官刘佳灵说:“当时拍摄到了船舶在倾倒的画面,在海面上形成了巨大的污泥带,也有特别多的渔民举报说,在这个海域下网捕鱼,捞出来的都是水泥块,这种倾倒也会影响到航道的安全。”

  经查,自2018年7月起,海南某疏浚工程公司在未取得倾废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伪造合同骗取了海洋局的用海审批,搭建临时码头,使用船只倾倒建筑垃圾入海。直至2018年12月中旬案发,已经非法倾倒了6万9千多立方米,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樊光裕介绍:“我们目前查到它最高的一次记录是倒了214车。一艘船一般来讲可以装300方,算它每一船装15车,可能也有十几、二十船了,它有时候三四艘船循环地在这里倒。那个船刚到,这边船就出去了,这个量可以说很高。”

  调查后,海口市检察院向海口市海洋局公开送达检察建议,要求对企业违法倾倒建筑垃圾行为予以查处。樊光裕说:“我们第一时间向海洋局发送检察建议,就说它其实没有进行履职,海洋局在我们检察建议之后,第一时间就把码头拆掉。应该说阻止了倾废行为。”

  临时码头得以拆除,海岸线由此恢复了原貌。涉案公司和个人也被处以10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经海口海洋局请求,检察机关随后依法对相关企业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费860万元。海口海事法院已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立案受理。樊光裕分析:“向海洋倾废必须向国家海洋局申请倾废证,否则你是不能向海洋倾倒任何废弃物的。这对沿海省份管理建筑垃圾、非法清废的问题,以及如何规范相关单位,起到示范的作用。”

  同样是未取得相关许可,一家企业打着建设共享农庄的旗号,在海南省澄迈县违法占用林地、园地8000多平方米建别墅,不仅不履行对行政部门的处罚决定,而且仍旧不断扩建。澄迈县检察院在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取证后,向澄迈县国土局和林业局发出了诉前检察建议书,要求行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拆除违法建筑,恢复土地原貌。

  澄迈县人民检察院福山检察室检察官杨超介绍,相关单位对检察建议十分重视,澄迈县为此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147幢违建得以全部拆除,原本被侵占的林地上,被补种上了成片的马占树。杨超说:“也是给澄迈县违法建筑的不正之风踩了一个刹车,这个投资号称8000万,这么大的项目都可以拆除,恢复成林地,也是极大地震慑了正在实施的或者未来想实施不法占地的公司和个人。”

  遏制定置渔网非法捕捞、整治非法采砂现象、解决工厂排污排废问题……检察机关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海南生态环境“增绿护蓝”保驾护航。2019年以来,海南全省共排查确定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276件,同比增长74.08%。立案1149件,同比增长69.47%,进入诉前程序1065件,同比增长107.2%,提起公益诉讼案件共22件,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顺华表示:“继续扩大办案规模,持续在拓展案件来源上下功夫。坚决查办滥伐林木、非法采砂、近海养殖、食品药品安全、城乡污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污染、水源地保护等公益侵害问题高发领域的案件,保护好海南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