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16日)推出《宪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解读专家: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

  开篇立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宪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是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有问必答

  我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化解社会各种矛盾,提高防御社会风险的能力方面,宪法的作用是什么?

  韩大元:所有的国家制度、体系的正当性、合法性、合宪性都来自于宪法。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也指出,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所以,认真地实施好宪法,有助于我们在国家治理中凝聚共识、合理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地解决一些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宪法的治理,降低和防御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营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在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中,宪法精神如何体现?

  韩大元:比如,立法是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保证所有的立法体现宪法精神呢?最核心的就是将人权保障的理念体现在法律法规当中,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具有宪法的保障;比如在法治监督体系中也要体现宪法的一个原则,那就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保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坚持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中国权力体系,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保障公权力不能滥用。比如,落实“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积极推进依宪治国的进程。

  长期以来,宪法实施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法治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我国设立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备案审查等等,但总体上离法治发展的需要与公众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宪法实施效果?进一步维护宪法权威?

  韩大元:比如进一步完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宪法监督的体制机制、运行机制和程序;宪法监督,同时也要发挥好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一些作用,比如,进一步推进合宪性审查的程序化的问题。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全社会的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的意识,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我们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要树立宪法意识,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宪法的尊严。

  您曾在文章中写到“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记载了人民争取自由、独立、民主的历史,承载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维护着国家核心利益与社会共识。”并提出,“宪法是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何让人们真正感到“宪法”就在身边?

  韩大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宪法实践,为人民谋幸福是我国人权事业的主旋律。2004年通过修宪,我们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成为国家的主流价值,也明确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或者根本追求,就是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宪法来保障人民的尊严、自由与权利,让宪法成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宪法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抽象概念,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数说优势

  我国现行宪法为1982年12月4日通过的宪法,历经五次修订。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74件,其中除了宪法,还包括宪法相关法44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12000多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记者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