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15日)推出:《为国家治理注入确定性,财政发挥“定海神针”的基础性作用》,解读专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开篇立论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的治理,是通过注入确定性化解国家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从而实现国家进步、人民和谐。在注入确定性的各种措施中,区别于其他措施,财政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因而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有问必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财政问题从来都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大事,财政治理的水平,从基础层面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水平。如何理解财政的这种重要性?

  刘尚希:木桶原理大家都知道,木桶上竖着的木板如果有一块短板,装的水就会减少,这个木桶装水的功能会打折扣,但是如果这个木桶的底板掉了,那么一滴水都不能装,就意味着木桶的功能彻底丧失。同样,在制度体系中,财政处于底板的位置,所以它是基础。假如财政这个底板掉了,那么整个制度体系都会崩塌。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财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定位使得财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财政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等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刘尚希: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其实它与各个方面都有关联。财政的这种作用往往都是隐形的,它就像社会有机体的血液,也不能说属于哪一个脏器,它与人身上的每一个脏器都有关系,它与社会有机体各个方面都直接关联在一起。血液来自于自身,又分布于全身,滋养各个脏器。社会有机体中的财政也一样,财政的财力来自于这个社会,还用之于社会,支撑整个社会共同体平稳健康发展,防范化解公共风险对社会共同体所带来的危害,避免社会共同体危机。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提出“风险社会”理论:如何治理风险成了社会永恒的话题。怎样通过财政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一定范围保持稳定?

  刘尚希:我们国家财政的优势就是人民立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统筹平衡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之所以要收税、要提供公共服务,就是要替百姓去防范化解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风险,以及在自然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当然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没有财政的支撑,许多风险是无法去防范化解的。其实,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降低不确定性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也就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财政的一收一支,会牵动到整个社会的利益神经,财政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利益的包容协调。从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来看,财政制度安排关系到两个“钱袋子”:国家的“钱袋子”和百姓的“钱袋子”。这两个“钱袋子”通过财政这个管道连接在一起,财政的任何制度安排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两个“钱袋子”怎么来平衡呢?

  刘尚希:要把国家的“钱袋子”和百姓的“钱袋子”两个之间平衡好,不能让百姓的“钱袋子”扁了,也不能让国家的“钱袋子”扁了,只有做到统筹平衡,才能避免风险。西方国家带来的问题往往就是因为利益的失衡、经济的失衡、社会的失衡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哪个政党上台都可能去许诺减税或者增加福利,最后搞得财政不可持续,出现财政危机,这些问题最终是百姓去买单。但我们国家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出现这种社会的不稳定,所以我们有两个奇迹,就是经济发展的奇迹和长期保持稳定的奇迹,这就是说我们在这种统筹综合平衡,避免不确定性的放大,避免公共风险转化成危机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数说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超过18万亿元,“三农”、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能看到财政资金的身影。强大的财力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记者李思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