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1日消息(记者李行健 刘祎辰)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来,有“救命神器”之称的“AED”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AED”的中文名,叫“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以提供高能量电流电击除颤,帮助发生恶性心律的病人恢复心律,是抢救呼吸、心脏骤停病人的“利器”。心跳骤停的黄金急救时间约为4-6分钟内,使用AED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也越高。

  今年以来,北京地铁等公共场所曾多次出现病人心脏骤停的情况,不少人质疑,为何此类事件多发的公共场所没有配备AED?目前,我国在推广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配置率仍较低。相比于“不会用、不敢用”的顾虑,“有没有得用”是更为基础的前提条件。记者走访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的地铁站、火车站、体育场和学校,AED普及情况如何?

  近日,北京地铁2号线一名男性乘客心脏病突发,群众、地铁工作人员、急救人员紧急抢救,仍未挽回这名乘客的生命。媒体记者向多名地铁站工作人员确认,发生意外的地铁站没有AED紧急救助装置。

  近段时间以来,心源性猝死事件高发频发,随之而来的,是人流量高密集的公共场所究竟要不要普及AED的讨论。

  急救医生、从事急救科普工作的张元春介绍,意外发生后的“黄金四分钟”内,尽管配备了AED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挽救生命,但AED与心肺复苏手段配合使用,可以大幅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这次北京地铁意外情况出现之后,各方争议不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地铁站没有配置AED急救设备,未来,AED应当像灭火器一样实现普及。

  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个公众场所,这些城市不同场景的AED普及率存在较大差异。

  据了解,深圳地铁7条线路共装有519台AED。记者在沙尾站安检口附近看到了一台设备,工作人员欧阳介绍,沙尾站内共安装有两台AED设备,站厅层和站台层各有一台。如果行驶的列车内出现乘客需要急救,司机也会第一时间通过对讲告知最近的车站,做好施救准备。

  记者:你们站有多少人接受过培训?

  欧阳:起码每个班组都有。它会一步一步提醒你,如果有些人没有接受过培训,根据这个提示也是可以的。

  上海某地铁站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几条地铁线交汇的“大站”都配备了AED,但很多“小站”并没有配置。

  北京东单体育场将AED配置在几十米外游泳馆的一层大厅显著位置,北京四中、一五六中学、十三中、三十九中四所中学也配置了AED智能壁挂机。此外,通过地图软件搜索,北京多个商业中心和写字楼也显示有AED设备。而多个北京地铁站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站内有小药箱等急救设备,但并没有配置AED除颤仪。

  北京西站在南区、北区、中区多个临近出口处的明显位置安装了柜式AED急救设备,并用红字在显著位置标明了服务热线。

  辰帮急救工作人员马鑫表示,一旦发生意外,救助者只要刷身份证就可以领取AED设备,设备有语音提示,也有24小时客服给施救者做相关的语音指导。

  “其实在志愿者领取AED的时候我们的后台就已经知道,客服会跟他通电话告诉他(志愿者)怎么做心肺复苏,怎么用AED。一般情况下,志愿者会问怎样快速领,其实他会很慌,我们就告诉他其实很简单,把东西领出来,然后怎样做,其实我们更多地是对他的一种鼓励。”马鑫说。

  但北京南站、北京站的多名工作人员表示,没有看到过站内的AED设备。专家介绍,“黄金四分钟”的存在,意味着设备一定要在四分钟之内送到,这对AED的配置密度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而言,每四百米之内要配置一台。马鑫介绍,目前北京西站共配置AED设备10台,但火车站人流量很大,AED的数量、密度还是不足,设备维护也面临压力。他说:“按国际的标准,应该是400米一台,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个缺口太大了。但只要给用了AED,肯定抢救几率要比不用(AED)的抢救几率高很多。”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介绍,除了硬件配置,关键时刻“找不到”也是很多AED设备无法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对此,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腾讯发布了覆盖全城、一键可查的深圳“AED地图”。市民微信可以搜索到全市各个AED所在位置,点击选择距离最近的那台AED,根据导航提示即可立刻前往设置点取出,让救人变得更有效率。周强说:“不完全统计,深圳今年老百姓在公共场所用AED救活的有10人以上。”

  “有没有得用,找不找得到”,是“会不会用,敢不敢用”的前提条件。相关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日本每10万人有155台AED。尽管AED急救设备已成为国内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标配,但在日常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国内这项统计数据仅为每10万人不到0.1台,部分为政府出资,比如前文提到的北京四中等四所中学的AED装置开支费用是由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财政承担,也有部分学校是通过学生家长众筹的手段购置。业内专家呼吁,AED根据不同品牌价格有所差异,但一台设备的购买费用大约在25000元到40000元的区间内,目前更多是依靠小区物业、商业中心、公民自发购买设备,而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或许才是解决AED普及率的基本途径。

  除了“有没有得用,找不找得到”的问题,不少公众也在担心,即便配置了AED,“会不会用、敢不敢用”的问题如何解决?施救者施救又面临哪些法律困境?详细报道,请关注明天的《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