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8日)推出:《脱贫攻坚制度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解读专家: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

  开篇立论

  脱贫攻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体现。中国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尤其是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走出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有问必答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特别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句话富有哪些深意,又如何引航?

  雷明:这句话实际上是针对后扶贫时代,2020年后,在现有贫困标准下的反绝对贫困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面对的就是相对贫困。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靠制度安排和机制的构建,首先就是要体现在立法层面,要制定一个反贫困法或者一个低收入人群保障法。第二,在政策和措施方面,也要由细节化的政策和措施,转向更具有一般普遍意义的适应面更广的政策措施了,而且具备动态调整的特征,能够实时地、及时地、充分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然它更主要体现在对低收入弱势群体需求的满足。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从占世界总数的40%左右减少到1660万人,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贫8239万人,交出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单。这份成绩单,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样本”?

  雷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从人数和成效,没有哪个国家在这么短时间解决这么大面积、这么多人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样板,实际上提供了三条可复制、可传播的经验。第一是精准有效的制度安排,精准的精神、精准的措施、精准的组织保障、精准的制度安排。第二发展是硬道理,通过生产力扶贫提升生产力,发展经济,促使反贫困目标的实现。第三,大力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参与式扶贫。这三条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

  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目前哪一项差距较大,又该如何着力推进?

  雷明:我觉得现在就是“住”这块可能还有点问题,有一些危房改造还没有完全完成,当然现在各地正加大力度。除了两不愁三保障,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风险的防控——返贫的风险。巩固我们脱贫攻坚成效,同时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

  2020年目标实现之后,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就没有贫困地区和贫困现象了呢?

  雷明:2020后肯定还是有贫困问题。纵观全世界到现在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说没有贫困问题的,包括美国,包括欧洲国家,其实都有。形成的低收入群体,可以界定为相对贫困群体。贫困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就不仅有农村的了,我们城镇的贫困要纳入到特别关注的对象范围内。

  数说优势

  按照我国农村现行扶贫标准,2013-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832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436个。中国减贫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记者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