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7日)推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新阶段》,解读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光磊。

  开篇立论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新阶段。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深化和细化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更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有问必答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我们对政府治理体系的认知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朱光磊:2002年以前,我们不是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是考虑得不太细致。到2002年我们提出了十六字的政府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我们的政府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全面深改的决定又进一步丰富了这个提法。这次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个决定,应该说现在这个格局越来越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府职责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近年来,在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方面有哪些丰富生动的中国实践?

  朱光磊: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义务教育、养老、医保方面,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做到了全覆盖,中国现在的成人识字率已经超过了95%,参加医保的人员已经达到了13.44亿,中国已经有9亿多人纳入了养老保障的覆盖面,而且每年都有所增长。第二,放管服改革方面,下放和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近千项,完全取消了非行政审批事项,正在逐步落实到位,成效很显著。

  一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支持者非常推崇西方“小政府、大社会”,或者“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认为只有政府弱化了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如何看待我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朱光磊:这实际是在探讨一个偏强的政府和一个偏强的市场的关系。所谓偏强的政府,我有时候称其有为政府,大体相当于“集中精力办大事”。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政府弱是不行的,但是像以前那样,政府大包大揽管肯定也不行,要往回收缩一些,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发挥比西方国家政府偏大一些的作用。总体而言,我们要更加综合、全面地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不要简单化。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中央顶层设计”和“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朱光磊:我们一贯的指导思想是发挥两个积极性。最近几年,国务院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做一些清单。这个清单本身的意义就很大,简化工作,提高效率;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打基础。这个清单实际上是职责清单,有助于我们今后用若干年的时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责体系。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未来应该如何落实、推进?

  朱光磊: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一项具体工作,它是对中国政府发展方向的一个定位,即往服务这两个字上走。我们现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些变化真的非常引人注目。转变政府职能最终要落实在转变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要解决政府怎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

  数说优势

  这些年,我国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部门累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比例达到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了90%,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

  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13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实践证明,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我国政府职责体系日益健全,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记者陈庆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