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30日)推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力量》。解读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魏一鸣。

  开篇立论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则指明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道路,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有问必答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心声的真实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当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究竟有多重要呢?

  魏一鸣: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涉及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战略高度,也涉及我们中国发展的千年大计。所以要从更长远、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提升,就是把中国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成是推进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和方面。这既是一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与环保相挂钩,否定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的付出和努力,试图站在“道德制高点”指指点点。殊不知,中国坚定要走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跟国际上传统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有何区别?

  魏一鸣:我们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战略上,从理论层面,从实践层面,都有创新。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整体设计,围绕着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缺一不可。这个跟已有的国际上单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整体设计思路下面,我们有理论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这种理念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和愿望来做的。在实践方面,我们有发展模式的创新,比如推进河流治理,我们有河长制,这些做法就是治理模式的创新。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经到了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制度成熟、完善的阶段。为此,四中全会也围绕“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最需要坚持与落实的制度、最需要建立与完善的制度,大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央环保督察;细到垃圾分类、长江保护,都被列入其中。为何我们有信心能够凝聚美丽中国的制度力量?

  魏一鸣:北京今年的前三个季度,PM2.5平均浓度是42微克/立方米,是自有监测以来同期的最低纪录,而且累计的优良天数是165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觉到碧水蓝天。英国伦敦也出现过雾霾,美国的洛杉矶也出现过雾霾治理,他们将近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搞的现在大家羡慕的样子。中国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初见成效。另外还有个例子,NASA拍摄的照片当中,全球的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主要的贡献都来自于中国的植树造林工程。我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取得了成效,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集中精力办大事,由中央统一领导的制度,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体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何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呢?

  魏一鸣:只有制度是长久的,只有有了制度保障,才能够使我们这项工作事业不停止。政府发挥监督和制度设计的作用,让企业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作,让民众有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共同协力,往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制度配套出来。

  数说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重大工程,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6%提升到去年年末的22.96%;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排污许可、禁止洋垃圾入境等一系列制度加速出台实施,构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篱笆。从2013到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48%、39%和32%。北京市PM2.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降为51微克/立方米,下降43%。

  在党的领导下,政府、企业、百姓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美丽中国的建设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记者杜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