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11月21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郭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我国在航天领域捷报频传:快舟一号甲火箭实现同型火箭同一发射地一周双箭发射目标,创造了我国运载火箭发射的新纪录;捷龙一号成功首飞并公布捷龙二号和三号最新研制计划;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现我国民营运载火箭新突破……

  我国航天发射的次数近年来屡创新高,卫星发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使我国取得卫星、火箭批量化的生产能力,我国首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于2017年在武汉开始建设,目前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情况如何?何时完全应用?发射规模将如何?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2016年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2017年4月24日正式开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基地以新一代商业航天发射及应用为主,服务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运用等,从而满足航天产业未来火箭发射需要。中国航天科工火箭技术公司总经理胡晓涛表示,基地建设要使我国具备卫星、火箭快速发射的能力。胡晓涛说:“我们只需要一台发射车,只要一个人,就可以把火箭竖到启速状态,来完成整个火箭发射过程。”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的另一目标,就是为微小卫星发射市场提供廉价快速、响应灵活的商业航天服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副院长张镝表示,对火箭及卫星的生产要实现批量化。张镝说:“只有批量化才能实现低成本,像生产汽车、生产手机一样批量生产卫星,通过火箭的低廉、卫星的低廉,打造一个非常好的商业航天生态圈,这样吸引大量的外围公司、初创的公司进入园区。”

  九天揽月,追星筑梦,航天事业发展承载着强国之梦。如今,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快舟火箭的总装厂房面积超过了两万平方米,虽然还未正式启用,但是各种各样的设备正在陆续进厂。中国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战略发展部副部长余润生介绍,一期工程投产之后将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按照规划,在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建设之后,将具备年产50发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余润生说:“我们现在的瓶颈就在总装测试能力,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我们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了一个总装测试中心,在综合厂房里进行(火箭)部段的总装,进行部件的安装测试,这个工作完成以后,运载火箭各个部段会到总装测试厂房里进行各个部段的对接,进行全火箭的对接,对接测试完成之后,直接运往我们的发射基地。”

  去年,我国火箭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新武汉造”火箭将在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火箭总装总调中心一期工程已完成全部建设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将在今年12月份具备火箭生产能力,用于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的生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快舟火箭总体工艺副总师肖德廷表示,一期工程完工,快舟系列将进一步缩短火箭的发射周期。肖德廷说:“我们的‘药(推进剂)’提前装好,这样在总装集成以后运到靶场去,它能够适应快速对接、装配、发射,这就体现了‘快’的特点。”

  现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在打通一条覆盖卫星、火箭、地面应用等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其中卫星产业园正在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的先进卫星生产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新闻发言人侯秀峰表示,火箭总装中心在今年年底将投入使用,将使运载火箭从独立产品转变成批量化的“商品”,以规模化生产来降低航天发射成本。侯秀峰说:“卫星厂房也是今年可以封顶,明年可以投入使用,它的(年)生产能力单班就可以到120颗星,双班就可以达到240颗,这样为我们后期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批量生产的能力能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更积极地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

  据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除了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测运控、卫星应用、新材料等方面航天产业链正在该基地形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表示,基地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我国航天行业的整体运行。“航天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缺的是商业模式,缺的是大众应用,如果这个基地发展得好,那么我们国家商业航天的整体运作就会是健康的。”

  按照规划,到2020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年产值达到300亿元,使造价昂贵的火箭和卫星从独立产品向批量化商品转变,在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以批量化、规模化生产,逐步降低发射成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航天产业。高红卫说:“不仅仅是航天发射、卫星发射、运载火箭,这些最多占到25%,更多的还是推广应用和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等,这个量是不可估计的。所有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所有类型的机构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是商业航天发展生命力的基础,也是潜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