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谭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全地形车“南极2”号是现在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全地形车“南极1”号的升级版。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南极,全地形车是名副其实的科考“重器”,水陆两栖、适应性强、速度快,可以承担人员物资运输、冰盖探路、人员设备搜救脱困等任务。此前“南极1”号就解决了科考队员的出行难题,每天往返基地和机场多次,队员形象地称之为南极“公交车”。

  “南极2”号是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重工共同研发极地全地形车,此刻,它正在搭乘“雪龙2”号奔赴南极。

  全地形车,顾名思义,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而南极是全球最寒冷,环境最复杂、最恶劣的地方。远赴南极的全地形车既要完成科考任务,又要保障科研人员人身安全,对装备的要求近乎苛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介绍:“因为南极的环境非常恶劣,地形非常复杂,这就需要强有力的工程装备支撑。我们要有通过性、到达性以及考察性这三个性能,我们选择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装备,我们过去想去去不了的地方,现在利用中国考察队的车可以去,我们以前想做做不成的事,用这个车辆给我们支撑。”

  “南极2”号有前后双车体,为适应南极冰雪覆盖路面,前后两车均装配了像坦克一样的履带。该车针对南极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还进行了极地低温启动、电气元件耐低温、车体保温等多项技术改造。詹阳重工总经理吕黔说,“南极2”号可承担人员物资运输,冰盖探路、人员设备搜救脱困等任务,就是为南极科考而生。吕黔介绍:“这个车本身它具有水陆两栖的功能,遇到各种复杂地形,甚至是冰盖破裂以后,这个车也沉不下去,也可以在水中像船一样浮起来,所以它降低了我们工作的风险。”

  此前,詹阳重工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国产极地全地形车“南极1”号,配合我国科考队员完成了4次南极科考任务。曾参加过第32、34次南极科考任务、专门负责驾驶“南极1”号的机械师曹黔华说,“南极1”号运量大、速度快,极大地改善了科考人员的户外的工作条件,在南极大陆广受欢迎,“我的车就成了中山站到俄罗斯机场通勤的‘公交车’,主要在搞人员运输和物资运输,每天都要接送人、运物资。印度站和俄罗斯站的人也坐这个车。在路上遇上这些走路的科考队员,我们就会停下来问他们。虽然语言不通,就会说‘go home’,他们就会上车,大家都非常满意。其他车辆容易陷车,我们每天都会从那过,遇到陷车的,我们就去给它拖一下。”

  吕黔说,在总结“南极1”号的使用情况之后,“南极2”号在诸多方面做出了改进,让极地全地形车更适应南极,也让乘客更舒适:“我们对履带、支撑轮等进行了一些改进,引用了一些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提高了车整体的耐磨性。我们还对人机工程进行了改进,比如说空调系统怎么来恒温,怎么来换风。科考队员累了以后,回到车厢里面,能够感觉到空气非常清新。”

  吕黔表示,在南极可以胜任的装备,在地球任何地方都能胜任。南极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天然试验场”。研发南极科考装备不仅满足了科考队伍的特种需求,还有助于自身的技术升级。“像耐腐蚀性。南极有海水、沙子,又有雪和低温,那么我们的油漆能不能抗过这种恶劣条件?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有很多收效,应该说积累了很多实验室数据。”吕黔说。

  孙波表示,在这次南极考察中,国产化装备将会大范围应用:“中国的元素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多。从车辆到发电到材料,比如一些发电机组,通讯系统控制系统都是由中国生产。我们还有移动科考站,它就全部建在雪橇上面,这是为南极专门设计的装备,都是由中国生产。”

  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开始到如今,我国南极事业已走过35个年头。孙波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出现在南极科考站区:“国产装备一定是南极考察的一个主题,我们要依托于中国工业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推进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