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仰望星空,写下长诗《天问》,期待探索宇宙的奥秘。三年前,一位中国科学家,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打开了中国人追问宇宙的“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他,就是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获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南仁东。今天(4日)的特别节目《功勋》推出《南仁东:燃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央广网北京10月4日消息(记者侯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个美妙的声音,来自一颗星的问候,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

  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了FAST首批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的成果。我国由此实现了“零的突破”。

  而“天眼之父”南仁东,却没能和大家一起聆听这穿越1.6万光年的问候。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肺癌病情恶化,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病逝,享年72岁。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这是南仁东生前接受采访时留下的珍贵资料。因为生病做手术伤及了声带,他声音嘶哑,说话吃力,但字字句句都承载着他观天望宇的梦想和科技创新的希望。

  1963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攻读了北京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他曾前往荷兰、前苏联等国的著名天文台考察,还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过客座教授。而他决定开启属于中国的“天眼”,却始于一种“差距”。

  上世纪90年代,当世界各国都在纷纷建造更精密先进的射电望远镜设备的时候,中国在这一领域却是远远落后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仅有25米。在目睹了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后,南仁东决定,在祖国的土地上建造一个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他说:“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这一试,便是整整22年。由于世界上从未有先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首先是启动FAST的选址工作。历经十余年的跋山涉水,南仁东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位置:“大窝凼洼坑,是我们从300多个候选洼地里面挑选出来的。我们非常幸运,我们选到了一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最适合FAST建设的台址。”

  贵州省平塘县这个被称为大窝凼的地方,一道美丽的科学风景在此诞生。FAST开始选址时,南仁东已经年近50岁,但他却执意要亲自踏勘每一个位置。经历过冒雨翻山越岭险些跌落悬崖,也经历过路遇大雨险些被山洪冲走。竹竿、救心丸、无数双磨破的鞋,是他艰辛选址路上的见证。

  从FAST开工建设,南仁东的身影就时常出现在施工现场。他给团队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工作之余,还与工人攀谈家长里短,平易近人。

  而这些珍贵的镜头画面,都被FAST工程副经理、工程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记录了下来。“他特别喜欢到工地去,你看所有的视频、照片都不是摆拍,都是他在做他的事情,都是处于一种工作状态。”张蜀新说。

  最令张蜀新难忘的镜头,是南仁东一次特殊的奔跑。那是在2014年,当时已经69岁的南仁东,在FAST建成的圈梁上跑起了步。在张蜀新和同事们看来,这是南老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拥抱FAST工程。“当时是2013年,圈梁全部建成了。2014年工程已经过半了。那天我就带了个相机,连摄像机都没带。他奔跑那天能拍下来是因为同事带了个摄像机。用运动的方式去拥抱FAST,像我同事说的那样。”张蜀新说。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从选址、开挖工程,到安装圈梁、馈源支撑塔、索网,铺设面板……直至竣工。俯瞰起来,FAST恰似一朵花,从含苞待放,到绚烂盛开。南仁东用自己最后20余年的生命,创造了这个足足有30个足球场大的工程奇迹。于他而言,FAST不仅仅像他的孩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说:“如果将来项目没争取成功,你怎么交代?你是欠了国家的、乡亲的。”

  2016年9月25日,FAST正式启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指出,“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这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将让我国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保持世界一流的领先地位。

  从“时代楷模”到“改革先锋”,如今又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透过“天眼”,人们窥见的是一位天文学家鞠躬尽瘁的奋进之路。

  南仁东曾说:“这个东西(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回首往事,有苦有甜。它不是我个人,有点关系,不大。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

  FAST矗立大地,在天文学领域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南仁东魂归天宇,化作天上的一颗星,用闪烁的光芒引领着中国天文学家们,继续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他的精神也将被后来人永远铭记。

  FAST工程副经理、工程办公室主任张蜀新:如果一个总工程师,一个首席科学家,没有这种坚持的精神,那么项目就很难坚持下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坚韧不拔、矢志不渝,要做一件事必须把它做成。

  FAST现任总工程师姜鹏:他使命感非常强,FAST可以说是燃尽了他最后的20多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