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长征再出发】会师

2019-08-20 07:43: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长征是一场理想信念的远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重新再出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直播报道组”途经十三省,历时近70天,到达甘肃甘南、会宁。千里岷山、红军会师地见证了长征胜利足迹。系列报道《新长征,再出发》今天(20日)推出《会师》。

  央广网北京8月20日消息(记者杜希萌 李行健 焦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夏末,腊子口两侧的山崖上,枝叶翠绿,骄阳映照。立于峡谷之中,一线青天下,腊子河河水奔涌;百丈悬崖外,崇山峻岭逶迤。

  “腊子口”源于藏文音译,是岷山山脉上甘川通道之咽喉。在当地百姓口中,通过这里“像过老虎口”。1935年9月,这段天险横在红军北上的通道上。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文史资料研究员毛欢欢每次走过腊子河上的木桥,都能感受到84年前的寒风。毛欢欢说:“当时对面这个山是直接在腊子河边的,河宽就是整个腊子口的宽度,8米,当时的桥是顺着河水斜着修建的,是老百姓用木板搭的小木桥,不是很结实,也比较窄。”

  时任红一军团红二师红四团政委杨成武的女儿杨俊生回忆,父亲多次讲起,当时,敌军在腊子口桥对面的碉堡中架起机枪,用火力封锁桥面。然而,就在交叉的火力网中,红军还是找到了“通路”。杨俊生说:“除了小桥没有什么别的路,悬崖上都筑了碉堡。红四团正面攻,攻了好几次没有攻下来。后来经过很多侦查,发现敌人两个弱点,一个是上面的碉堡没有盖,还有两侧悬崖陡壁敌人没有怎么太设防。当时有一个小战士推荐自己,说他在家里帮老人采药,拿一个棍有一个钩子,只要能勾到一个地方,他能顺着竹竿爬上去,他把绳子放下去,再把人给弄上来。”

  在小战士爬上悬崖撕开的“一线天”下,直面敌人枪炮的红军敢死队也在前进。毛欢欢说,红军战士义无反顾砸开腊子口的决心,让敌人的守军也不禁胆寒。“当时团长王开湘率领的是一连和二连从侧后方迂回,由杨成武率领的红六连从正面强攻。为了让迂回部队能够顺利攀山,正面强攻的战士就在桥正面一直吸引碉堡中敌人的火力。打开腊子口这个口子,冲破第一道防守线之后,后边的敌人沿着朱立沟溃逃。”杨俊生说,父亲杨成武对腊子口最后的印象是战士们拥着红旗,迎着血色的霞光,站在山崖上。

  腊子口战役打开了红军通往陕甘宁根据地的星火燎原之路。

  从腊子口到哈达铺,再到榜罗镇,红军确定了长征中最后的落脚点。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孙瑛介绍,从甘南到陕北,中央红军最后的征程画出一条直线。孙瑛说:“下定决心,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信息就在连以上的干部中开始传播了,然后告诉大家,马上就要到家了。”

  在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11个月后,这里再次迎来了红军队伍。孙瑛说,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境内转战两个月后,到达了胜利会师的终点——会宁。

  曾经的会宁 “西津门”上,西风吹动红旗,映着“会师门”三个大字;建于红军胜利会师50周年时的会师纪念塔下,人流如织。

  1936年10月10日,会师旧址的文庙大成殿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大会”的召开。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原馆长杜永胜说:“老百姓自发组织了秧歌队,开完大会以后就在文庙大成殿的月台上跳起了秧歌。”

  1936年10月,红一、四方面军和红一、二方面军,分别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杜永胜说,三只铁拳站在了一条火线上,战士们做好准备去打更大的胜仗,这也感染了当时会宁的老百姓。杜永胜介绍:“为了给红军准备炒面,面炒熟了以后存放的时间长,整个会宁县城的石磨子一直推到天亮。红军在会师前后,光在会宁带走的粮食就有五百万斤。”

  随后,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山城堡地区“集结全力,相互配合作战”,打破了国民党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这也成为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最后一战,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正式拉开。

  杨俊生现在仍经常回忆起父亲讲述的长征往事,曾经的足迹化作历史的丰碑,永远熠熠生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长征精神是永远不变的支撑。杨俊生说:“我父亲在长征中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战娄山关,巧渡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地、腊子口,这么走过来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精神我们要记住,要传承下去,我们的新长征才能胜利。”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