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长征,再出发]记者再走长征路 遵义会址话长征

2019-07-12 07:2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遵义7月12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长征是一场理想信念的远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6月11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四地同步启动。一个月来,记者团追随红军长征步伐,赴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采访报道,目前行进到了贵州遵义。

  7月11日下午,全国各媒体记者齐聚遵义会议会址,围绕“再走长征路的感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等主题畅谈感想,并与“时代楷模”杜富国等特邀嘉宾座谈交流。

  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全国各大媒体记者分赴长征途经地区,重温长征故事、感受奋斗足迹。人民日报社记者叶子说,红军经历的艰险,是她心中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在广西采访了一位105岁的老人,他告诉我们,当时红军渡桥的时候,他和村民们驾着平常运米的商船,卸下了自家门板去帮助红军建浮桥,在这样艰险的过程当中渡过了湘江。我们经历了很多当年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走过的路,也深刻感受到记者再走长征路这个过程是为了一份不能忘却的纪念。现在我们都走在新的长征路上,也是我们自己重新寻回初心的一段旅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卞晓妍同样提到了湘江战役。在她看来,长征精神就蕴含在这些勇往直前的牺牲之中。卞晓妍说:“长征精神之所以伟大,恰恰是在于它不是一开始就成形的,而是有一个逐步成熟、百炼成钢的过程。有了湘江战役的惨烈,才能有以遵义会议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议,才会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坚持,每一次挑战都能摩擦出一点新的火花,就是在这种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之中,才锻炼出最顽强不息和最光彩夺目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也就是长征精神的意义所在。 ”

  在过去一个月里,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重走红军长征的路线,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目前,各媒体已经累计推出5500多篇形式多样的报道,网络总阅读量超过8亿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李行健说,再走长征路,既是寻找初心的过程,也是记者自我锤炼的机会。李行健表示:“这是对脚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考验。广播电视媒体的属性要求我们要把东西具象化,我们要寻找初心的一个载体,要寻找初心的具象化表达,让初心能够说话,让初心能够有画面,但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更希望再深一点,去探寻出初心的内核,知其所以然,红军当时还不知道未来在何处的时候,还能有那么强的向心力,还能那么坚定地跟党走,还能一往无前地走上这条路,这是我们希望通过报道来呈现的东西。”

  来自解放军报的记者赖文湧记住了一组数字,1934年,福建宁化有超过6600名红军战士走上长征路,但是最终抵达陕北的只有58人。这些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值得人们一字一句记录,一代一代传承。 赖文湧说:“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动力到底是什么?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越发感到他们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对中国共产党的充分信任,对革命理想无比坚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始终觉得光去聆听追忆他们这些牺牲有多么悲壮凄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责任用镜头和笔触,把革命先烈们这些令人感佩的红色故事和令人惊叹的牺牲奉献,带着敬畏之心记录下来、传承下来。”

  时代楷模、排雷英雄杜富国也在现场和记者们分享了自己的长征感悟。他从小长在遵义,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他坚定了“当兵”的信念,这是他心中的使命与担当,也是他理解的长征精神。杜富国说:“真正守护在祖国的南大门,边防线上,我就是热爱我这身军装,热爱军人这个职业。参加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当时我们就觉得特别有意义,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不管是扫雷官兵,还是维和部队、消防官兵,身上都有那种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现在,杜富国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他说,自己也会走好新的长征路。“我负伤以来,要重新学习吃饭穿衣,也是我新长征路的开始,我也要走好我的新长征路。放心吧,我会好起来,我一定会战胜自己,克服困难,更加阳光,过好今后每一天。”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