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1世纪看雄安”,这里现在啥样了?丨足迹

2019-07-11 10:44: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地点丨雄安

采访者丨杜震、孟晓光、张晓琳

 

  像电影《小兵张嘎》中一样,白洋淀,曾是英雄“雁翎队”伏击日寇的主战场,镌刻着鲜明的红色印记。70多年后的今天,历史与未来交汇,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全域被雄安新区管辖,这里也成为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战场,书写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传奇。我们的蹲点采访,就从白洋淀开始。

游船在白洋淀中穿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玩转直播、高效治污 老白洋淀人走出新路子

  初夏时节,清晨6点的白洋淀慢慢醒来,朦胧中,一声声鸟叫从芦苇荡中传出。雄安新区安新县邵庄子码头,47岁的邵小贝将手机放在三脚架上,在船上固定好后,启动马达,开启他一天的直播。

  邵小贝说:“咱们今天开始直播,咱们带着老铁们去到淀里面玩一圈,咱们第一个到桃淀。”

  邵小贝头戴草帽,风趣幽默地说着白洋淀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不时还和网友互动。没人能够看出,一年前,他还是一个地道的白洋淀渔民。

  邵小贝表示:“介绍白洋淀美的地方,讲解白洋淀的故事,还有雁翎队怎么袭击日本鬼子的。因为我就是地地道道的渔民,现在不让打鱼了,咱开始转型干旅游。我今年47岁,我就是从小爱捕鱼。(和网友交流)十个人坐你的船,一个船可以吗?咱们十个人不可能坐一条船,得两条船出去。”

邵小贝现在出船要带三部手机和一个大充电宝,这样的直播他每天要做六七个小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邵庄子村四面被水面环绕,这样的村庄被称作“纯水村”,在白洋淀有近40个。加上临淀村庄,一共是78个淀区村。虽然白洋淀本身水质清冽,但粗放式发展却一度使白洋淀陷入了污染的恶性循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科负责人周立志告诉我,生产、生活污水是重要污染源。

  周立志:现在淀中村的污水有小型污水处理站,这个小型站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时间久远运行不太正常。他们生活污水的污染如果直接进淀的话对水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记者:大概现在每天量是多少?

  周立志:咱们150个小型站涉及到7607吨。

 

邵庄子村的小型污水处理站现在已经被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代替,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地方一级A的标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雄安新区设立后,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共识,纵然雄安新区有100个加分项,白洋淀治理不好就是0分。于是,清理围堤围埝、水产养殖,关停污染产业,禁渔,治理力度前所未有。今年,78个淀区村污水、垃圾、厕所综合系统治理项目全面启动,确保“一滴污水不再进淀”。

邵庄子村的邵章乐家就位于淀边,在他家门前新建的两个污水桶被编为001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白洋淀水质得到初步改善。但因管控和环境治理,赖以生存了几十年的生计受到影响,“邵小贝们”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去年,邵小贝偶然间接触到了网络直播,一年多来,他不但有了5000多位粉丝,而且开始有人联系他到这里旅游。

  邵小贝说:“我一个小老姨,一个表舅,还有两个姑夫,带着他们一起,比如上周六,我一共是来了七条船,他们跟着我们出去,也能挣个小工钱,挣一百多块钱,也感觉不错,挺高兴,都挺开心。”

  正说着,邵小贝一旁同村村民邵小欢接到妻子的电话,说要去村里给他报名免费学习面点制作。

  邵小欢说:“谁学面点去?你学去,你学去你就去吧......”

记者在船上和邵小欢交谈

  原来,为了让失地失业百姓练就“一技之长”,雄安新区设立后,就着手对新区范围内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村民进行建筑、家政等专业的免费培训。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就业创业组组长张京告诉我们,随着大规模开发建设启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提供给雄安原住民。“我预计到年底会达到2万个左右,下一步我们新区举办创业大奖赛,农民工能力提升行动。我们每个月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大家提供就业创业。”

  满怀激情 “新雄安人”建设崭新雄安

  随着邵小贝和村民们纷纷转型,畅想着未来的生活,一个过去的白洋淀正在慢慢进入历史。而从邵庄子村向东30公里,在京雄城际雄安枢纽站建设现场容城县昝岗镇,一个崭新的雄安新区正在火热地建设着。

雄安站建设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5月初,我们第一次见到程国庆,他正在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房第一标段桥梁基坑作业现场。这位吉林小伙一年前毕业,被分配到徐州车站改扩建工程。2018年,京雄城际雄安枢纽站正式开工建设,他主动请缨,来到了这里。

  程国庆说:“我是主动往这个项目调过来,这个项目太重要了,我们都心放在这儿,为了把项目做到最好,因为一线是铁路先行。”

在雄安站建设现场,程国庆与记者聊起自己与雄安建设。

  目前,在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300多米的施工现场,7000多根桩基拔地而起,渐次有序地矗立在雄安站的每个角落,南北两侧的桥墩已见雏形。未来,它们将把雄安站房和城市商场、公寓无缝连接,站房地下室结构施工也已全面展开,预计2020年底投入使用。谈起在这里的几个月时间里,程国庆感受最深的就是前所未有的投入与激情,“技术员配备,所有的加起来至少三十多人,目前哪有这么多的。以前在重庆西站听过,但是也没有这么多配备人员,这里配备很齐的。原来是熬夜干,把控打桩机的时候必须每天要有人盯着。从第一天八点盯到第二天早上八点24小时。每个人都是。”

雄安站桩基础和土方开挖施工目前已经完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这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同样激荡在程国庆的同事夏雨心中。夏雨是雄安新区规划研究中心规划组组长,负责雄安站片区控详规。夏雨告诉我们,即将诞生的京雄城际铁路建设在很多方面开创了先河。比如,全国首次城市规划设计与高铁站设计联合协同设计。这让大家充满干劲。

  夏雨说:“叫雄安枢纽站联合工作组,我们是一周开一次例会,我们这个雄安站在从它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让这个站和城市融为一体,地上地下是一座城。我们地下三层几乎是和铁路,和站房西面,和我们城市是连通的,相当于非常便利的一个立体城市。”

雄安站概念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走在雄安,能时刻感受到这种蓬勃的热度、建设的激情。5G、无人驾驶汽车、区块链已经“先行先试”;北京、天津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开始进入新区;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多个国内外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正在编制规划体系。程国庆、夏雨还有所有的雄安建设者们,正在用他们的行动畅想着雄安的模样。

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央广网发 人民雄安网供图)

  未来的雄安 不是水泥森林 而是温暖社区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感受着雄安火热的现在,我也在畅想,未来的雄安应该如何定义?

雄安新区白塔村(央广网发 深圳建科院供图)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正西的白塔村,我们遇到了深圳建科院副总经理姚培。她没有给我们畅想雄安未来的都市模样,而是带我们穿行在白塔村中。令我们惊讶的是,这里和我们熟悉的北方农村的模样大相径庭。随处可见的农家院墙的手绘画、芦苇编织的草地迷宫、绚烂多姿的花海、醒目可爱的斑马线、方便节能的路灯……处处都有让人惊喜的发现。

经过微改造后的白塔村,墙角变得生动鲜活,文化活动也越来越精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姚培说,他们正在主导白塔村乡村微改造体验街区,所有这些惊喜都是村民们和雄安的建设者们一同完成的。姚培说:“其实这么做,恰恰是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考虑的,你的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且它是一种思想的引领性的东西,它不是单纯的一种你学我,学着就可以了,它这种东西我觉得是渗进去的。我觉得还是因为这种文明的共识才形成了大家共同的价值观,愿意一起创造这样的经济社会,去形成这样的城市,去形成这样的乡村,愿意在一起成长。”

白塔村村民与设计者和艺术家一起对街区进行创作和改造(央广网发 深圳建科院供图)

艺术家为参与微改造的白塔村村民创作了漫画画像,悬挂并画于白塔村“伊美世家”馆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姚培说,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开始影响左邻右舍,一个小院带动多个小院,进而影响一个街区。未来的雄安是一个现代城市,但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让不同的人们在轻松氛围下生活、交往,这才是幸福城市的模样。

  姚培说:“未来你在大社区里面,尤其新的社区,会有很多的公共空间出来。但是你拿它干吗?出租给商贩了?出租给餐厅了?还是说有一部分的城市空间是作为大家的艺术、文化,甚至就是社区邻里之间交流的、周末大家在一起搞社区活动的地方?就是要有一些共同的精神的归属感,这个能让未来的城市空间更加温暖,是要靠这些的。”

在深圳建科院参与改造的雄安新区国土巷展出的照片,由当地中学生拍摄,旨在保存雄安新区的城市记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见习记者 张晓琳 摄)

  六月,《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面向社会公示。雄安新区启动区规划的尺度并不大,以社区为规划单元,城市绿环串联起六个社区。未来在雄安新区,会有越来越多像乡村微改造体验街区一样的社区。我们转过楼角,会看到蔚蓝的天空和烟波浩渺的白洋淀,高楼大厦、民居古树,这一切,那一刻,毫无违和之感。

编辑: 戚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