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问答科创板]如何看待科创板企业的IPO定价?

2019-07-08 08:3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经历了200多天密集的准备期之后,承载着众多改革期待的科创板即将开启上市交易的大门。而随着更多的投资者加入科创板投资的行列,那些投资科创板的必备知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之声推出专栏《问答科创板》,为您梳理其中答案。

  最新消息显示,从目前已经确定发行价格的几家科创板新股来看,科创板企业的估值水平不仅大幅超过此前主板、创业板等板块新股上市23倍市盈率的监管红线,而且也高过不少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

  针对“科创板新股估值水平不算低”的市场评论,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曹勇日前做客央视财经时做出回应,他说,这是市场化的选择结果,“是价格围绕价值在波动,在这之间,可能会有一个波动,但这就是市场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科创板企业的IPO定价?今天《问答科创板》推出第六期,给出解答。

  问:科创板的IPO定价与A股其他板块有何不同?

  科创板上市公司定价的基本模式和目前的A股类似,都是通过询价制进行的。询价制指的是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需要在网下初步询价,然后确定价格。这里的网下指的是网下配售渠道,是专门为机构投资者设置的。而机构投资者主要指的是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等。

  而科创板与A股其他板块的不同点在于:一是打破了定价不能超过23倍市盈率的隐性限制;其次是取消了其他几个板块有的“直接定价”方式,发行量再小的公司都需要询价发行,也就是通过专业机构报价筛选来确定发行价,不能在询价后直接定价;还有询价只限网下的机构参与,排除了经验丰富的个人投资者。也就是说,个人是无法参与到科创板个股的IPO定价中去的。

  问:为什么要放开定价管制?

  此前,A股历史上有几次放开IPO定价管制的尝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9年6月新股发行改革放开了定价管制。但由于新股出现严重的“高价发行”“高发行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资金额”的“三高”现象,改革后来还是走回了定价管制老路。

  发行市盈率控制在23倍,虽然暂时解决了新股发行定价过高的问题,但价格信号缺失、金银铜铁都是类似定价,IPO阶段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就下降了。同时,定价限制使得一级市场彻底演变成了无风险市场,大量市场主体以“买彩票”的心态在申购新股,并在新股上市后的连续涨停中演绎泡沫,新股上市初期就变成了一个群体博傻的过程。投资者无法通过价格区分公司质地、发行人无力争取好价格、中介机构和其他机构参与者的专业能力也体现不出来。事后看,这种孤立地解决新股定价“三高”问题的方法,难以达到通过改革提高市场参与者专业性、增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科创板开启改革试验时,“新股发行价格、规模、节奏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对新股发行定价不设限制”成为明确的改革措施,最终是要使得市场充分发挥它价格发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问:科创板公司本就因为高精尖而广受期待,放开了价格,如何抑制新股定价的“三高”问题?

  科创企业在业务技术、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估值难度比较高,市场对科创企业的估值也更容易产生分歧。因此,科创板建立了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机制。首先,询价对象限定在刚才讲的七类专业机构,它们的投研定价能力相对较强。同时,科创板借鉴了境内外市场的成熟经验,要求主承销商在询价阶段向网下投资者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给出建议的价格区间,供机构参考。有专门的制度安排鼓励战略投资者和发行人高管、核心员工参与新股发售,并限制了锁定期限。还特别引入了保荐机构的“跟投”制度,就是要这些参与机构们都出钱,从而促使他们给出合理定价。拿“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做例子,市场期待度如此高的情况下,其24.26元/股的发行价完全在市场预期内,也在保荐机构给各家机构建议的询价区间之内,可见市场定价的约束机制还是明显起效的。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