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他们说:在这里当工人,真精彩!丨足迹

2019-06-27 10:33: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地点 | 长春

采访者 | 刘源源、于中涛

 

  “职工朋友,现在播报长客新闻。本站消息,在全国第18个安全生产日到来之际,围绕今年的......”

  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我国最大的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检修及出口基地,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始建于1954年。长春市民习惯叫它:长客。每天早晨7点,长客厂区都会准时响起长客广播站那熟悉的新闻广播声。工人们就伴着广播的声音走进厂区,走向自己的岗位。

中车集团长客股份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焊接车间里的传奇故事

  在过去的65年里,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技术工人的努力下,长客从铁路客车起家,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列地铁客车;再到如今制造高速动车组,让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我们的蹲点采访,就从长客工人们一天的工作开始。

  换上翻着小红领的银灰色工装,焊接大师李万君带着我们一起走进他工作了整整32年的焊接车间。今天,他要给几十位青年焊工培训。

  扣上焊帽,带上皮手套,手握焊枪,李万君一边全神贯注地操作、一边讲解着关键技术……

中车长客公司的焊接大师李万君(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焊接是车辆制造环节中最重要的工种。高超的焊接技术是保证列车质量的关键。在李万君的手里,两根直径仅有3.2mm的不锈钢丝可以瞬间分毫不差地焊在一起。不用打磨,根本看不出这是焊上的。

  李万君的绝活还不止于此,站在20米外听着焊接声,他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判断出焊接质量如何。

长客股份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2007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试制生产。其中有一个部位是承载50吨整车重量的关键受力点。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容易出现不熔合,质量无法保证。李万君提出“能否一枪把环口焊下来?”一句话令法国阿尔斯通的专家目瞪口呆,连连摇头。

  然而,一个月探索下来,李万君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焊完了整个环口。法国专家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中车集团长客股份公司的高速动车制造基地(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工友们告诉我,在焊接车间,流传着很多李万君的传奇故事,比如1987年入厂的他因为当时练习焊接时没有料,就到处捡废铁;当时厂里要求每个人每月焊100个水箱,李万君每个月都要多焊出20个;厂里两年发一套工作服,李万君一年得磨破四五套。不过,李万君告诉我,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长客多年的传承。就焊接技术而言,他还有提升的空间。

  李万君表示:“我也在不断学习,现在还停留在机械、手工。机械手焊得非常完美,所以要求我们把产品当成艺术品一样。下一步要求技术工人智慧知识创新高技能,捆绑到一起,完成下一步制造业改革。”

李万君和父亲李世忠两代人都是长客劳动模范(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长客当工人多精彩!

  别以为在长客,像李万君这样的技术工人只是凤毛麟角。记者走进长客一个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像李万君这样的高技能领军人才还有十几位,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专属的工作室。

李万君大师在工作室给青年工人讲解焊接技术(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在焊装机械手大师谢元立的工作室,我遇到正在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谢元立师傅。他开创了一线工人自行编制自动焊大型程序的先河。谢元立感叹地对我说,中国高铁在短短6年时间,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到如今拥有制造世界上最先进高铁的金色名片,离不开一直秉承的“精、细、严、实”的工作信念和一大批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

焊接大师谢元立给徒弟们讲解操作技术(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谢元立说:“我们每一条焊缝都涉及到国家的利益。这种精细的品质,包括大工匠精神要逐步强化的,那样才敢说我们每一条焊缝都不会出问题。作为一线员工来说,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做到精益求精,那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长客工人用自己的焊接作品展示长客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刘源源 拍摄)

  精益求精的技术,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对于大型制造企业而言不可或缺。如何把技能顶尖的大师们的精湛技术传承下来,让他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在罗昭强大师的工作室,我得到了答案。

  罗昭强进厂时就是一名普通电工,但如今,他创造的“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 在2019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已经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它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了5亿人民币。

中车集团长客股份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高级技师罗昭强(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罗昭强师傅说,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公司借鉴了博士后工作站模式,组建了涉及8个专业的“10个操作师和劳模创新工作站”,给予他们持续的研发和培训方面的资金支持,更为技术工人开辟了一条人才上升的绿色通道,让大家干劲十足。

  罗昭强表示:“我们现在的成长通道是完备的,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路上其乐无穷,乐此不疲。还有努力的方向,最高层级是可以干到我们企业这个副总经理级的。我们前进的路还有很多。到现在才最完善的时候。我们太幸运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15万,吉林省配套(奖励)15万,快到百万了,这很自豪。在长客当工人,多精彩。”

罗昭强大师父子俩都是长客人,他们为记者讲述长客的历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于中涛 拍摄)

  罗昭强告诉我,长客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累计完成立项攻关、解决技术难题13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70多项,先后有3万多人次在大师工作室接受培训。工作室不仅为长客培训技工,还为国内乃至全球的中车制造基地比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培养高级技工人才。

  罗昭强表示:“我们现在就是在跑的阶段,我们没有机会去休息,就需要追。我们始终是追赶者。特别是在高铁这块,你是领先者,只有用创新去开创一条路,我们才能持续时间长。没人学了,人家跟你学了,就要靠创新。”

  国际化团队带领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2017年10月下线的首批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高端装备轨道列车—美国波士顿地铁车辆(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我国第一代地铁客车、首列和谐号时速250公里国产化动车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翻开长客的履历,65年的历史是由一张张金色名片串联起来的。我想,如果说工程师、设计师是引领长客发展创新的“龙头”,那么更多平凡的、技艺精湛的一线产业工人组成的,就是长客这个“巨龙”的“脊梁”和“四肢”,他们共同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中国制造”这张金色名片愈发闪亮。

长客工程师展示最新一代轨道客车产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刘源源 拍摄)

 

 

  中车集团长客工程师正介绍下一代地铁

  中车集团长客总工程师刘长青表示:“我们大量吸引国内国际化的顶尖人才。在我们实验室,我们噪音团队的带头人就是从法国请来的专家。这些人在国际轨道交通行业领域都是顶尖的人才。未来我们将打造一支在机械、电气、特殊工程大概300多人的基础研发队伍,这些主要以博士为主,在各个领域承担着重要的工作。我们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建立了三个海外研发分中心。在国内,我们在北京,上海,重庆建立了三个国内的研发中心。通过海外研发中心的布局,我们实现了融入全球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向集团化,跨国经营发展。”

中车集团长客股份总工程师刘长青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刘源源采访(央广网发 长客公司供图)

编辑: 朱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