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这个地名一口气念不完,这里的故事一整天说不尽 | 足迹

2019-06-19 10:54: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地点/巴彦敖包

  采访者/金建军

 

  500多亩水稻 从种到收三个人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这个拥有长长一串名字的小村庄位于大兴安岭脚下、霍林河畔,居住着蒙、汉、满、俄罗斯、傣族5个民族的1030名村民,大家习惯叫自己的村子“敖包屯”。

  我蹲点时的5月,在内蒙古正是村庄里最忙碌的时候,巴彦敖包嘎查一片“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一眼望不到边的500多亩水稻,从种到收三五个人就能解决,让初来乍到的我,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村里的农机手吴永久正在试种的水稻田忙着灌水打浆。

  记者:“接下来就放水了呗?”

  吴永久:“嗯哪。”

  记者:“其他人在哪忙呢?”

  吴永久:“那一个,在西边有一个。”

  记者:“就你们仨人?”

  吴永久:“行,就三个人就行。”

  旋耕打浆、插秧、收割全机械化,吴永久动作熟练、语气中带着自豪。放好水管后我又跟着他爬上了拖拉机的驾驶室。

  扶着拖拉机的方向盘,吴永久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合作社他一个月可以拿6000块钱工资,自己家里的50亩地都交给了媳妇,一家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吴永久:“2010年左右我就来合作社了,开始是开小四轮,后来(开的)一点点一个比一个大,生活条件也好了,车也大了,有车棚了,有空调了,咱风雨无阻。”

  村里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唐万海正好过来看地里的情况,他告诉我,村里的集体经济现在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两年每年都能有两三百万的收入,326户农牧民全都参与其中,吴永久这样的小伙根本就不用再外出打工。

  唐万海:“巴彦敖包的合作社基本上已经是产业化、产业链模式了,像我们现在流行的社会化服务、土地流转,让老百姓把土地给合作社,由合作社去耕种。巴彦敖包一共有6个农民合作社1个旅游公司,现在我们6个合作社已经交叉覆盖,把整个巴彦敖包326户农牧民全部覆盖了,全部在合作社里。”

  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里财力充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合作医疗保险的费用由村集体交纳,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用电由村集体承担,村里还专门设立了教育奖励金。

  唐万海:“我们合作社成立的时候就讲好了,我们把最大的效益和收益必须带给农牧民,就是为了百姓服务。让咱们巴彦敖包的百姓跟外边百姓同步,一样去脱贫致富,一样去享受新时代的成果。”

  柏油路干净整洁,路边墙上的漫画生动有趣,两旁的花草树木迎风招摇、展露出勃勃生机。唐万海告诉我,这里多年前并不是这副模样。过去的艰苦岁月,有心的“敖包屯”人都记录了下来,留在了“额木庭高勒民俗博物馆”里。

  我跟随唐万海的脚步,走进了这座青砖灰瓦的建筑。院子里,村里仅剩的一座土房被保留下来成了“文物”。房前铸铁的手压水井、磨盘碾子,还原着“敖包屯”过去的生活。

  唐万海:“小时候就这样压水,很快,这井很长时间没用过了。这手感好久没体会过了。这里都是我们农牧户自己家珍藏的老一辈农耕和游牧结合的生产、生活用具,无偿交给我们,我们集中保管,以后让更多的人了解巴彦敖包的文化。”

  这家人可有意思了

  多民族聚居村巴彦敖包能够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好,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的人心齐。无论你是哪个民族,还是外来户,村里都一视同仁。各民族优势互补,大家团结和谐发展。正是这样的民风,让村里人心向善,相处融洽。当地人告诉我说,村里蒙汉一家的家庭不在少数,还有蒙古族、汉族、傣族3个民族组成的家庭。

  来自贵州的傣族姑娘杨丽嫁到这里已经10年了。

  杨丽:“等到过五月节的时候就特别忙,有时候吃饭都排不上。”

  走进杨丽家,花草满屋,绣球花开得正旺,100多平米的房子,干净整洁,温馨宜人。

  “大伙都羡慕,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和气呗,你看那个花不是绣球吗,大伙都团圆抱绣球。”

  家里的100多亩地机械化作业,丈夫一个人就能全部搞定,杨丽在嘎查办的度假村当服务员,婆婆帮着照顾两个孩子,生活虽然忙碌了些,但是和和美美。婆婆王淑春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王淑春:“我们这家人可有意思了,都随上了。我吃辣椒面当地的都不行,都吃贵州给我邮过来的。我儿子吃折耳根,可乐意吃了。我儿媳妇(吃饭口味)北方的也行,南方的也行,都跟着随上了。”

  全村劲儿往一处使

  村里集体经济的新项目马上开工了,村支书张军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我见到他时,他还在主持着嘎查周例会。

  张军:“咱们旅游村滑草那个项目要148万,大伙儿这几年在建设上年年出钱,现在发表一下意见。”

  会议效率很高,今年嘎查引入的滑草项目还有一部分经费缺口需要解决,在场的人你三万我五万,加上社员入股,经费就差不多凑齐了。

  张军:“村里非常和气和谐,有什么事情大伙互相帮忙,把集体当成一个大家庭。有今天的发展还是大伙共同努力的成果。心齐!”

  在正在编撰的《巴彦敖包嘎查志》中,我看到这样几句话:“为人厚道坦诚、团结互助为世代传统;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是村人风俗。爱整洁、善经营、多勤劳、喜红火相袭流传。”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些民风与传承,让巴彦敖包嘎查拥有了“全国文明村镇”“兴安盟民族团结示范村”的称号。

  初夏,夜色朦胧。晚饭后,敖包屯最热闹的地方是文化广场,这边广场舞欢快动感,那边篮球比赛抢夺正酣,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这里,忙了一天的张军忙里偷闲地当起了“看客”。

  张军:“这么多年就是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团结了咱们就有力量了,团结了咱们才有发展。”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