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长征,再出发]当兵就要当红军

2019-06-18 07:30: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仁化,是广东省革命老区,位于粤赣湘三省交界处,罗霄山脉的南端。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相继在仁化转战10天,取得了奇袭城口镇、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继续前进。85年过去了,当年那支英勇无敌却又爱民如己的红军队伍的故事,依然到处流传。《新长征,再出发》系列报道第三篇:《当兵就要当红军》。

  央广网韶关6月18日消息(记者郑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六月的城口镇,天气潮湿。这里的夏天闷热、冬天阴冷。

  85年前的一个冬夜,1934年11月2日,枪声突然响起,红军先头部队奇袭城口,当夜就拿下了这个湘粤咽喉之地。行军转战长途劳顿,数万红军战士随后进入城口休整,在街巷、树下、田间露宿。

  时光流传,夕阳洒落在街道的石板上,映出斑驳的影子。在河边街、正龙街,我看到了红军当年休整过的地方。

  “红军过夜的时候都不能躺着,不够位置,只能斜靠在屋檐下,和衣而睡,双手抱着枪。老百姓热情地邀请红军进屋里住,红军都不进去,为了不扰民……”城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本洲告诉我,当年,红军对百姓秋毫无犯,百姓对红军从最初的躲避到后来的主动迎接。红军到城口的第二天,就有人给红军烧茶做饭,还有人为红军带路、帮助料理伤员。城口的冬天阴雨连绵,为了不让伤病的战士受凉,百姓卸下沿街铺面的木门板,给他们当床。

  休整,是为了更好的向前。《中国共产党仁化县地方史》这样记载,“红军主力能在城口镇休整,筹集军饷,集结部队,顺利继续前进,是与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分不开的。”

  如果历史不记载,如果老人们不讲述,年轻一代不会想到,85年前,在城口镇向北15公里的铜鼓岭上,曾有一场悲壮的战役。十余名年轻的战士用血肉之躯,挡住敌军的机枪。

  “打得很激烈,像敢死队一样的红军,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87岁的张良胜老人,坐在村口的木板凳上,回忆起自己从爷爷那儿听到的战事,几度哽咽。

  铜鼓岭战役遗址处,脚踏着褐红色的土地,我仿佛听到了脚步声、呼喊声和枪炮声……仁化县党史顾问刘耀东告诉我,这场铜鼓岭阻击战,是红军长征入粤后的一次惨烈战斗。当时战场上喊声震天,红军愈战愈勇,在处于不利地形又遭轻重机枪扫射的情况下,硬是把敌人打得缩回了原阵地。

  “互相之间反反复复交战很多次,冲上去,打下来,继续冲,又打下来,用身体面对面,拼刺刀……”刘耀东说。

  黄本洲说,铜鼓岭这一战,打破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这场战斗持续了两昼一夜,消灭敌人80多人,以我军阵亡140多人的代价粉碎了敌人增援城口的阴谋,为红军主力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总队在城口做短暂的休整、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

  如今的铜鼓岭草木青翠,绕在山间的水闪耀着靛蓝色的光。在100多名红军战士倒下的地方,矗立着一座 “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下的大理石板上,刻着庄严的“入党誓词”。

  57岁的王久军,当年家就住在铜鼓岭旁,小时候听着爷爷、父亲讲述铜鼓岭战役的故事长大。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孙子,他说,会把这些故事传下去,永远传下去。

  记者:您的孙子多大了?

  王久军:我大的孙子是2006年的,小孙子是2010年的,读二年级。

  记者:那您平时会不会跟他们讲?

  王久军:讲啊,我们代代相传,很自然就讲到这些,很自然而然的……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