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万州烤鱼”这么火 背后是一座移民城市的新生 | 足迹

2019-06-14 10:18: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地点 | 重庆万州

采访者 | 陈鹏

 

  《话说长江》:“沿长江北岸,又是一个房屋层层叠叠的山城,这就是万县,是四川、湖北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川东门户’之称……”

  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这段1983年播出的《话说长江》中有描述,万州,曾用名“万县”,隶属四川,1996年9月,因三峡工程建设由重庆代管,1998年更名为万州区。

  万州地处三峡腹地,一条175米水位线让这座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蝶变新生。

万州区夜景(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麻麻辣辣,烤出来的好日子

  《话说长江》:“长江之滨,万州,故称‘江城’,勤劳智慧的万州人民创造出一种万州人家喻户晓的独特美食——烤鱼……”

  热辣的火锅最能代表重庆的秉性,离重庆230多公里,在万州,老祖宗传下来的烤鱼更能反映当地的脾气。我对万州的认识也从餐桌开始。不需要酒楼的排场,不需要饭店的刻意,露天广场上、河边夜市里,三五好友,点一桌烤鱼,开几瓶啤酒,文火慢炖中,透着生活的惬意。

  华灯初上,万州心连心广场的烤鱼城热闹起来。烤鱼店老板兰桂芳是2002年搬迁到周家坝的三峡移民。

万州心连心广场上的烤鱼一条街(央广记者 陈鹏 摄)

  兰桂芳说:“移民前,我们家那个时候住的是土房子,条件很撇,政府弄了个市场让我们卖烤鱼,从最开始只有一个小门面,现在我们家有5个门面,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0斤鱼。”

巨大的烤鱼炉子(央广记者 陈鹏 摄)

  许钟元:“撒子味道?”

  厨师:“香辣泡椒。”

  许钟元:“香辣泡椒要得。”

  许钟元家的烤鱼店,算得上网红名吃,从选料到烹饪,很是讲究。

网红菜品——水果烤鱼(央广记者 陈鹏 摄)

  许钟元表示:“要找那种没受污染的水源,鱼口感比较好,没有那种土腥味。当时我们到处去找粮食喂的鱼,最远都到贵州了。万州烤鱼的做法主要就是浸泡、烤、炖。我们付出精力最多的还是对口味的调制,这个品质一直都没有变。”

  许钟元对味道称得上挑剔,这也让她的烤鱼店蒸蒸日上,每天的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

  食客:“今天我过生日。”

  记者:“生日快乐。觉得这个烤鱼味道怎么样?”

  食客:“这个烤鱼很好吃,很入味……”


传统经典香辣烤鱼(央广记者 陈鹏 摄)

  如今,“万州烤鱼”不仅遍布当地的大街小巷,在全国的知名度也相当了得。“烤鱼”也带活了万州的不少产业。

  万州区分水镇川兴村,一串串花椒鲜果挂满枝头,正在享用午后阳光的滋养,农民们也在为采摘做准备。徐地万告诉我,这两年,万州烤鱼卖得火,对花椒、辣椒等原材料需求旺盛,他就回乡创办了“万野山花椒专业合作社”,“分水镇镇政府帮我在那边发展了200亩,是另外一个村,去年栽的,今年也开始投产了,那边的花椒基地比这边建设得好。”

  2018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万州“中国烤鱼之乡”。围绕烤鱼做文章,完善基地、打造产业链,制定烤鱼产业标准,万州区商务委服务业科谭远康这样跟我解释,就是让“烤鱼”把万州大大小小的农业产业珍珠一般串起来。

烤鱼开会(央广记者 陈鹏 摄)

  徐地万说:“我们举办烤鱼节,推动产业的发展,连续几年投入资金进行基地的建设,每年上千万。”

  宽宽阔阔,筑起来的康庄道

  每天开车下乡买鱼,许钟元最深的体会就是路越来越好走。

万县福星桥老照片(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1946年的万县万州桥(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许钟元:“当时道路没这么好,好一点的是水泥路,偏僻一点的都是土路。”

  记者:“以前这个车还需要坐轮渡是吗?”

  许钟元:“是,轮渡的话还要排队,特别是夏天,在河边等,顶着40度的高温,受不了。”

万县万安桥(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万州牌楼长江大桥(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刘亚雄在万州长江三峡项目部工作,他是老万州人,也是桥梁建设的行家。从天天坐轮渡,到长江两岸架起“飞虹”,其中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修桥之前,从江北到江南,是非常困难的,很多车辆当时就在两边排队,车、人,都是坐轮渡。”

  1997年,万州区长江一桥通车,“天堑变通途”,随着三峡移民工程持续推进,一、二、三期,25万移民在万州安家,产业、住宅、工业园区不断扩建,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迅速形成,万州已是长江三峡的交通枢纽。

如今的万州区(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刘亚雄说:“上面有座长江一桥,是4.2公里,下面有座长江二桥,是4.8公里。我们这座桥,正在城市的中间,对疏解南北的交通,是有很大方便的,对促进江南新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驸马长江大桥、万州长江铁路大桥、万安大桥……九座大桥横跨长江之上。老刘带着我们乘车在桥上体验,我发现,虽然没了轮渡,但航道上的船只依然繁忙。

如今横跨万州长江之上的座座大桥(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刘亚雄说:“长江蓄水以前,很多险滩,蓄水以后,这些险滩全部淹没在下面了,航道宽了,通航大大便利,现在像万吨级船队,从长江下游能直接达到我们万州。”

  孜孜求新,向“东”看的新学堂

  其实,从长江下游直达万州的,不只是满载货物的万吨级船队,在我看来,还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先进教育资源。

  万州南京中学为三峡移民而建,2000多名在校生中,1600多移民学生。2017年8月,该校正式成为南京市的对口支援学校,更名为万州南京中学。

万州南京中学校歌(央广记者 陈鹏 摄)

  在互动录播教室里,初一六班的“撷英吐华阅读主题班会”示范课教学正在进行,南京市外国语学校对口支援教师赵思达头一天刚从南京过来。

万州南京中学初一六班正在开展主题班会(央广记者 陈鹏 摄)

  赵思达说:“其实我们很重视加强长三角和内地教育的结合,通过我们校际之间互相的沟通,能够平衡我们的教育,也想借这个机会,做一个双向的学习。”

  2017年,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为万州南京中学捐助了一套互动录播教室,万州南京中学的老师不仅能随时观看南京市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情况,自己上的课也能得到对方专家的点评。

  校长赵万平表示:“学生的变化成长很快,我们的高考中考,都不断向前攀升,我们荣获万州区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办学十年历史上没有的。”

  不下雨的傍晚,我喜欢走在万州的街头巷尾,感受这里的生活。滨江路上,体育馆旁,点缀着一些精致、典雅的小剧场。

万州区滨江路盛开的三角梅(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南浦剧场三人合唱《我爱家乡三角梅》剧照(央广记者 陈鹏 摄)

  起初,我以为上面这是茶馆,后来才知道,这是万州区文化委和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合作的项目,周末有免费演出,呈现的都是三峡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

  烤鱼店老板许钟元说:“三峡移民过后,水涨起来,真的有一点‘高峡出平湖’的感觉,面貌和整个的格局比以前要大气的多,依山傍水的,我反正特别喜欢。”

万州区俯瞰图(万州区宣传部供图)

编辑: 朱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