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记者进入核反应堆厂房,迷路了…… | 足迹

2019-04-23 10:16: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

  地点|北京   

  采访者|刘飞

 

  记者:我住了谁的房间?

  “这招待所是苏联专家建的,就是专家楼、专家公寓。后来我们很多的科学前辈,比如说钱三强夫妇——钱三强和何泽慧先生都在这居住过。还有一些国外的专家……”

  我这次暂住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生活区的招待所,是1957年落成的苏联专家楼改建的。门口留着一方老台阶,不知落下过多少位中外核科学专家的脚步,现在被叫做“铺路石”。

  现招待所前保留的原专家楼台阶

  最初由苏联援建的重水反应堆则是我国核技术研究的“铺路石”。

  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受访单位提供)

  进入这座反应堆厂房是我这几天进的实验室和厂房里最省事儿的一个,鞋套、白大褂、防护眼镜都不用换。因为目前它已经停闭,成了一处国家工业遗产。

  工作人员:“这是原来苏联的时候给咱们建的配电盘。”

  记者:“那边的指示灯是报警灯?”

  工作人员:“这是最早的辐射防护监测点和报警灯,1956年建堆的时候。”

  反应堆旁的蓝绿色墙皮已经爆开、打卷。

  第一座重水反应堆目前已经停闭

  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功不可没

  81岁的张文惠当年的第一个岗位就在这座堆上。刚开始学习运行时,他紧张到手出汗而转不动开关。

  张文惠:“大家学习很认真的。我们都训练到工人师傅要蒙着眼睛去操作阀门。到地下室把灯一关找阀门去完成一个操作。”

  这座反应堆对我国“两弹一艇”的技术攻关以及核工业人才培养来说功不可没。但光用别人的技术并不是长久之计。

  张文惠是第一届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如今应该称呼为“学霸”。知识点要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后再能够创新,这是“学霸”们一以贯之的正确打开方式。

  张文惠:“运行了20年有毛病了,一种观点是就换个心脏,另一种观点说要换一个高级心脏、有中国特色的心脏。把物理参数提高,把应用范围扩大。不能等、靠、要。等、靠、要不是买一个按上就完了吗?但是我们加班加点做理论分析,做计算。改动以后,参数翻了一番。这个堆就有中国的专利了,又做了秦山核电站的支持工作,做了单晶硅的辐照生产,生产范围扩大了。”

  进行了改造的反应堆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辐照了燃料元件,中国大陆利用核电发出了第一度电。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我国反应堆的“出境游”也就此启程。20世纪80年代,这第一站到了阿尔及利亚。我国援建,由原子能院设计的多用途重水反应堆——比林和平堆的建成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誉为“南南合作”典范。我们的“售后”也很到位。今年3月,比林和平堆升级改造项目通过业主验收。数字化技术将为这座反应堆日后运行和应用提供更便捷的操控手段,维护性能,减少人为因素失误造成的风险。

  2017年,我国又成功完成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为防止核扩散做出重要贡献,也给国际上其他微堆低浓铀改造项目提供参考经验。

  走进核反应堆 迷失在谱仪之间

  通过闸机,我走进了中国先进研究堆的反应堆厂房。这是张文惠参与过工作的最新的一个堆,2012年开始满功率运行。这天正好赶上停堆,我才有机会进去直接看一看核反应堆堆芯和那一池像修图做出来的蓝色冷却水。

  中国先进研究堆

  朱吉印:“衣服口袋里有手套、帽子,到这咱们穿一下鞋套。”

  记者:“您这个是剂量?”

  朱吉印:“对,我这个是剂量计,跟着我走就行,里面最后有一个结果。”

  记者:“现在是显示……?”

  朱吉印:“就是累计的剂量是零,就是我从进门到现在。咱们把眼罩和帽子戴一下就可以进里面去了。主要怕头发掉到水池里。因为这个地方直接和堆芯接触。这个水和堆芯是一体的。”

  中国先进研究堆堆顶视角

  堆芯中间有的孔道我看到时正好空着。这个反应堆可以用来进行同位素辐照、材料和燃料辐照、中子活化分析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水平孔道把中子引到物理实验大厅和中子导管大厅,进行物理实验。

  中国先进研究堆堆顶视角

  现在这里有至少12套中子谱仪设备,在这里我丢失了我的方向感,必须紧跟住专家陈东风在仪器中穿行。

  陈东风:“这个叫‘翠竹’,是我们原子能院和咱们中科院合建的谱仪。也是解决我们核工业最关键的,比如特种材料,就是各种堆型要进行考验。看这个材料过不过关……”

  这台“翠竹”在2015年实现了从低温到高温广范围的中子测量实验,是国内首台,提升了我国在新功能材料与凝聚态物质新效应前沿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陈东风:“而且,这个一手的数据又是其他方法解决不了的。它最重要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为什么国家为它投入这么多钱,建这个反应堆用了7亿多,建这个谱仪又7亿多,大家用起来大部分是免费的?你要解决国家重大的安全问题。比如我们‘华龙一号’,比如我们核电的国产锆合金很多工作,以及和国外的一些比对都是在这个上面做的。”

  我曾经去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采访过不少次,来到这里却是第一次这么细致地看到背后支持它的力量。而“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工程在今年1月提前完成了核反应堆堆内构件的安装。

  通过这道检查,我又要来了专家身上的辐射剂量计,数值还和进去时一样显示为零。

 

  这里的入口闸机和出口的检测门张文惠、陈东风他们不知道进出过多少次。

  张文惠:“到底在哪儿去努力?这是留给年轻人的题目了。但总体来说,国家已经确定的先把它做好。另外,通过艰苦的工作把握住世界的动向,在创新方面探索探索到底在哪方面走出新的创新之路来,这大概是需要年轻人动脑筋的了。”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展品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