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专家:年轻人独立性的增强系原因之一

2019-04-03 07:5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3日消息(记者张闻)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老一辈用来说教子女的“至理名言”。然而如今这样的老话似乎就要被颠覆了。这几天,有一个数据刷了屏。多家媒体引用来自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率仅有7.2‰,连续第五年出现了下滑。

  新闻纵横编辑昨晚查询发现,数据来自于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4季度全国社会服务统计数据》,其中显示,2018年4个季度的结婚登记总数是1010.8万对,除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末总人口数,得出了7.2‰的结果。

  实际上,往年最终的结婚登记总数都来自于民政部每年中期发布的年度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其数字口径与与季度报告数据略有出入,但数字差别不大。2013年结婚率是9.9‰,2014年9.6‰,2015年9‰,2016年8.3‰,2017年7.7‰,由此看来,这一统计口径的全国结婚率“五连降”判断基本成立。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可能也有体会,“不婚”或者“晚婚”成为了当代不少年轻人的典型心态。有人觉得,婚姻已经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很多人甚至更加享受单身生活的状态。

  “五连降”背后原因复杂,社会、经济、观念皆是线头。以下这些表述,恐怕大家早已经听了不少:

  A:我没有不想结婚,也不是不婚主义者。但是,没有合适的对象,我干嘛非要结,免得结了还要离。

  B:单身肯定会比较自由一点,没有柴米油盐。但是如果结婚,两个人事情就会比较多一点。

  C:应该是因为现在女性工作、经济独立,不需要找另一半,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幸福。

  D:在物质上面,我自己觉得还无法满足我们两个人一起共同生活去养一个小孩。

  找不到合适的,何必勉强;低质量婚姻不如高质量单身;结婚经济压力大,暂时还承受不来。以上几位受访者各自的心声代表了两性目前“不婚”或“晚婚”的一些典型心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王从虎认为,我国年轻人自由度的增大、独立性的增强是“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之一:“80后晚期、90后甚至00后,这些人对生活、生命,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价值追求,可能和上几代人发生了变化。这也和来自国际社会的一些影响有关,在发达国家,这种低结婚率的现象更普遍。”

  另外,结婚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差距。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结婚率是全国倒数前两名,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结婚率最高的几个地区是西藏、青海、安徽、贵州等欠发达地区。单从调查样本来看,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婚姻法专家李明舜分析,随着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逐步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结婚率越来越低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对结婚意愿有着“双重挤压”效应。经济能力的增强也会使人的独立性增强。这种相互依赖的心理肯定就会减弱。

  不过,之前介绍了结婚率的统计方式,是结婚登记数除以当年总人口。在李明舜看来,因为其中不仅涉及“结婚对数”,还与适婚人群人口数和总人口数的比重有关。多个变量共同起作用的情况下,不能单纯从结婚率来判断和理解所谓的“结婚意愿”。他认为:“人们对目前的结婚率、离婚率的解读有误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结婚对数在下降,这和每个年度的出生人口、每个年龄段的人口数是相关的。有可能近几年的出生人口相对比较少,可能就会感到今年的结婚对数也会下降。”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老龄化的发展,结婚适龄人口的比重在相应减少,这必然会导致结婚对数的下降。举例而言,以22岁为结婚年龄来看,2010年出生的人口将在2032年左右进入结婚生育阶段,届时恐怕结婚率或者说是“结婚对数”还得一降再降。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结婚率的下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从整个社会运转的角度,这也可能会进一步造成“老龄化”的循环加速。

  李明舜认为,促进年轻人结婚、生育恐怕还需要国家政策制定时的家庭视角,“比如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往往因为缺乏视角,而使这种不结婚或者离婚的情况增多。所以我觉得政策因素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