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今天我值班]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姜国利介绍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成效

2019-01-28 10:0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电信诈骗,防不胜防。几年前,“猜猜我是谁”、冒充“公检法”等骗局不断出现,这不仅严重侵害了群众的财产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公民的安全感。

  2015年以来,国务院建立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根据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成效显著。不过,随着微信、网络购物等方式的不断兴起,新的诈骗手段开始出现。为了更好地识破电信网络诈骗的新花招,今天中国之声再次开通特别节目《今天我值班》,邀请到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姜国利做客中国之声直播间,介绍有关情况。

  姜国利介绍,三年来,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1.5万起,打掉犯罪团伙1.6万个,捣毁犯罪窝点1.7万个,共查处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14.6万人。特别是在境外,公安部先后64次组织赴东南亚、欧洲、非洲、中美洲等34个国家开展跨境打击,捣毁境外诈骗窝点21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159名。公安部会同人民银行建立了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三年来成功止付被骗资金600多亿元。

  针对此类犯罪地域性职业特征突出的情况,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先后对18个地域性职业犯罪重点地区进行挂牌整治,推动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骗子立足一地祸害全国的面貌有了极大改观,5个地方已摘牌。

  同时,为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推动对此类犯罪的源头治理、综合治理、长效治理,公安部联合各成员单位建立了国家反诈中心,32个省和336个地市也建立了省市反诈骗中心,构建了集打、防、管、控、宣于一体的三级整体联动的打击治理体系。

  姜国利指出,电信诈骗犯罪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台湾地区。本世纪初,这一犯罪从台湾传入大陆并迅速发展蔓延,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催生、演化出冒充熟人、QQ微信冒充诈骗、机票改签、购物退款等48类300多种电信诈骗类型。

  从当前电信诈骗犯罪主体看,主要分两个“派系”:一是“境外系”,主要是以台湾人为头目和骨干组织大陆人员参与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窝点设在境外,通过拨打网络改号电话冒充司法机关实施诈骗,发案约占全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5%,单起个案数额大,损失千万元以上案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台湾人为首的犯罪集团实施的。经过近几年的高压严打强控,近期此类案件已大幅下降。

  二是“境内系”,主要是地域性职业诈骗团伙。绝大多数在境内实施,发案约占全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95%,个案案值不高,但案件数量大、影响面广。主要由福建省安溪县、南靖县、龙岩市新罗区,河南省上蔡县,湖北省孝昌县、仙桃市,湖南省双峰县,广东省饶平县、茂名市电白区,广西自治区宾阳县、陆川县,海南省儋州市、东方市等13个电信网络诈骗重点地区人员实施。

  在姜国利看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滋生的一类犯罪活动。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不断向互联网上延伸,不法分子利用日益发展的通信技术和快捷支付技术,紧紧抓住人性的弱点和非接触状态下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设计各种话术,实施各种各样的电信网络诈骗。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此类案件将持续高发多发,犯罪形势十分严峻。

  为逃避打击,不法分子不断变换作案手法、调整对抗策略,在犯罪手法、对抗方式上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台湾电信诈骗犯罪集团利用台湾与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免签的便利,大打“游击战”,迅速将窝点转移至世界各国,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均发现诈骗窝点,并将诈骗目标逐步转向境外华侨及留学生。在话术上,诈骗分子在拨打诈骗电话时,规避“公安局”等敏感词汇,以电话欠费停机、快递包裹有问题等为切入点,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立即以添加“警用QQ”“警用微信”“笔录QQ”等名义,利用网络聊天工具与被害人进行后续联系。

  境内各重点地区实施的诈骗犯罪,突出表现在手法和骗术的多种多样和相互融合上。境内广西宾阳、广东茂名、海南儋州、湖南娄底、福建安溪、龙岩等重点地区的犯罪嫌疑人,互相学习对方犯罪手段,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犯罪手法边界趋于模糊,呈多样化。为逃避打击,他们也逐渐将犯罪窝点向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中缅边境地区转移。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