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解读:蓝图已绘 未来可待

2019-01-13 08:5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雄安1月13日消息(记者杜震 孟晓光 柴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主持会议研究部署并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河北省会同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方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汇聚全球顶尖人才,集思广益、深入论证,编制河北雄安新区规划。

  日前,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这是河北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的发展图景,凸显了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决心,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呼之欲出。《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完全符合此前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是对《规划纲要》的细化深化、补充和完善。

  《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总牵头单位,组织国内规划及相关科研机构协同推进,历时一年多时间形成。谋定而后动,这部最新出台的河北雄安新区建设蓝图有哪些亮点,对未来之城建设又有哪些意义,专家如何解读?

  雄安新区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表示,按照多规合一、多项支撑、多层叠合、多部门协同、多维考量的原则,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分层逐级,深入推进《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编制工作。“好的裁缝不是说拿起布就开始剪裁,它先要对得起这块布料。我们做这个城市为什么要做每一寸土地?就是要去体会这一寸土地的价值,它蕴藏的特性,也是自然赋予的。林子是林子,草甸是草甸,河流是河流,让它的价值和人的体验最大化。”杨保军说。

  《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共14章58节,与2018年4月份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相比,增加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塑造新区风貌和打造创新发展之城等4章、22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殷会良表示:“纲要是总纲,纲要讲理念,明确的这些思想理念跟十九大精神做衔接。总规是在纲要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进行的完善和补充,是一个法定规划,是所有下面各专项规划的基础,总规要给开工建设做铺垫。”

  殷会良介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凸显了雄安新区建设绿色低碳之城、创新发展之城和智能之城的未来。他指出:“这是按照中央的批复精神,就是雄安新区今后发展的三大亮点——绿色、创新和智能,在总体规划中做好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安排。”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雄安新区首要任务,雄安新区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疏解。根据《总体规划》,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分类分布、有序推进的原则,重点承接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和科研院所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朱子瑜说,这些机构也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借助雄安新区这个平台,在转移中实现集聚创新。因此,雄安要营造优良的承接环境,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同时要避免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不足、房价高企、高楼林立等这“大城市病”出现。“比如起步区的集中承接的空间准备,为了承接,我们还做好的是基础设施保障。不光是单位来,关键是人来,所以我们的公共服务设施宜居环境这次在起步区和总体规划里都做了非常扎实的安排。这些单位和人来了以后,如何住、如何办公,什么样的环境能让人家来得了、住得下、还不想走,我们这次总规里把这些内容做了大量的深化。”

  朱子瑜打了个比方,在未来的雄安新区,40米宽的路面只有20米是机动车道,其他是绿地、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道路两旁甚至会有供人们喝咖啡的桌椅。而在公共服务配置方面,通过国家标配、增配、选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均等。为避免房价高企,雄安新区将多重供给和多样供给,推行以租代购、先租后买等住房政策,让炒房者没有空间,从而使住房有保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进一步指出,除了要解决大城市病,雄安新区还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要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是前提,创新是第一动力。蓝绿空间占70%,真正的城乡建设占30%以内,这让雄安新区绿色发展具有了可持续性。《总体规划》中又明确划定了雄安新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让雄安新区的开发永远把握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度”,即开发量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所以到时候你会看到,我们雄安是一个中等密度的城市。在雄安我们寻求的是一种适中,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叫做不偏不倚。我们在雄安就要做到这一点,既保持跟人的一个比较好的接触,又保持跟自然的一个好的接触。”

  雄安新区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因此,以人为核心,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发展高新产业,是《总体规划》的重点之一。雄安新区未来要搭建创新平台,集聚人才等创新要素,营造创新空间,培育创新生态。根据承接对象,分类组织创新型社区,如高等院校主导的科学发现型单元,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创新型单元,企业总部主导的产业创新型单元,科技服务主导的创新型单元,公共部门主导的社会创新型单元。杨保军表示:“雄安发展主要靠创新,而不是投资驱动。一个是人,一个是钱,人就是人才,第一阶段是靠北京疏解,第二个阶段持续的是要靠培养,所以它必须有大学和研究院。源头活水就从这来,所以要有大学,只有一流的大学才能不断地培养人才。”

  关于创新,朱子瑜认为,数字城市是雄安的另一项创新课题。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作用正在从数字呈现转向智能体验。借助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未来城市将会在规划内容、决策机制、建设标准、编制模式四个维度发生变革。通过天地空一体化的云网融合体系,汇聚海量数据并进行处理,在数据平台连接、融合,借助智能引擎联动、进化,智能化将应用于雄安新区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各领域。他指出:“包括智能服务、智能设施,在总规里都简短地提到过。能不能把智能感应设施作为一项城市基础设施落实下去,智能感知信息,这个设施,这些点、这些线、这些网以后就看成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信息在后台通过云计算甚至通过超算,来服务这个城市。”

  根据《总体规划》,到2020年,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到2022年,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区雏形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开放创新、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为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殷会良表示,蓝图已绘,下一步,要继续完善规划体系,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抓紧疏解项目对接落地,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总规是一张底图,总规里明确的一些条件是不能动的,规划要落实千年大计。大的格局、大的规划方向不能因为政府的领导更换而改变,要对城市规划等很多‘翻烧饼’、一任领导一任规划的情况做根本性的杜绝。”他说。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