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精雕细琢正当时]又见马六甲:演绎新时代的丝路情缘

2018-10-13 08:5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一带一路”五周年境外采访组10月13日发自马六甲的报道(记者彭忠蛟 张明浩 李健飞)“又见马六甲”歌剧院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方在东南亚地区承建的首个交付使用的文旅项目。截至目前,它是马六甲最大的单体公共建筑,也是全马来西亚技术最先进的剧院。剧院里精心建造的360度旋转沉浸式舞台,将“观”与“演”的不同空间融为一体,郑和下西洋600年来的丝路情缘被完美展现。

图为“又见马六甲”剧院。

  马六甲依海而生,“又见马六甲”歌剧院依海而建。从远处望去,通体洁白的歌剧院在阳光下与蔚蓝的大海相映生辉。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马六甲》,2018年7月7日首次公演。绚烂的光影、动人的情节、如梦似幻的低吟浅唱,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越到600年前,重温郑和下西洋的瑰丽旅程。

中建三局又见马六甲歌剧院项目经理周亮介绍项目情况。

  中建三局“又见马六甲”歌剧院项目经理周亮表示,项目部与参建团队精心打造的360度旋转沉浸式舞台,为这场演出营造了别具一格的世界级观演氛围。“(这个)舞台有七环、是个同心圆,大概有1440个埋件,因为它是同时旋转,精度要求在两公分之内,难度特别大,而且要求平整度比较高。在国内都是由专业分包即专业舞台设备的人进行预留预埋,在这边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预埋的。最终达到预期效果,舞台设备调试顺利,导演组很满意。”

  在70分钟的演出过程中,王子建城的传说、郑和下西洋的传奇、民族融合的故事,将跨越600年的丝路情缘一一展现。演出总导演王潮歌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中国建筑和演出团队向古城马六甲的献礼。“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除了它的建筑,还有非常多的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其实保存下来很不容易,如果没有这些人,马六甲古城也不存在,我们今天应该向他们致敬。这个剧场是为了这个戏量身定做的,这是一个最独特的剧场,在马来西亚应该还没有为一个戏单独去量身定做一个剧场的机会,而我们做到了。”

  按照目前的规划,从首次公演开始,这里每天都将上演两场《又见马六甲》。歌剧院也与多家旅行社签约,从时下到明年6月,超过100万张门票已被预订一空。又见马六甲歌剧院也成为这座古城的新地标。

  走进这座新地标,据了解,其主体共6层,净高33.6米,占地面积42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名观众。抬眼望去,歌剧院建筑外表由“外白内蓝”两层构成,恰似一个夹心盒子。

  周亮介绍,这看似简单的形体结构却能够因季节、天气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营造出“又见山水”的磅礴意象。当初在建设过程中,团队动用了1250吨的吊车完成歌剧院屋顶及主结构施工,创下了吊车吨位的东南亚地区之最。周亮说:“我们用的是1250吨吊车,那是东南亚最大的一台。它一天能调一品桁架,一品桁架是一百米,在国内也是很罕见的。我们大概提前两三个月预约的吊车,干了28天,把主结构装上去。”

  迎难而上,历时两年。今年年初歌剧院竣工之后,前来观摩洽谈的企业络绎不绝。在带动马六甲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中国建筑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周亮表示:“(现在从)新山到吉隆坡(再到)马六甲三点一线,槟城也在开,形成了一个链式的发展(格局),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布局。这个项目的影响力也促进我们公司的发展,打响了中建三局在国外的品牌效应。”

  《又见马六甲》首演成功的那一天,距离马六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过去了整整十年。未来,由中国建筑倾情打造的又见马六甲歌剧院建筑群,将屹立于马六甲海峡一侧,继续见证中马两国文化在新时代的交融与共生。

  王潮歌表示:“又见马六甲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演出。从来没有一个艺术作品从这样的角度来叙述马六甲,让人能够穿越回去,看一看当时的人是干什么怎么想的,用这样的方式把马六甲的历史和精神讲一部分出来。我们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甚至可以穿越到未来,穿越到永远。”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