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长江日记]崇明力争打造世界生态岛

2018-08-13 07:0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8月13日消息(记者管昕 刘军)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记者们在上海采访的第二天,天公不作美,台风“摩羯”正向浙江沿海靠近,上海也出现暴雨等恶劣天气。但早已定好的采访行程照常进行,记者们来到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崇明。

  有着近70万人的崇明区,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崇明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中崇明岛以1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位列我国第三大岛屿,是上海市的“菜篮子”“米袋子”。

  “我这个果园总面积在200亩左右,一年四季都有水果采摘,大约有15个品种。2014年,我们果园的水果都通过了绿色认证,而且还注册了商标,叫‘沪仙’……”说话的人叫宋琴,2009年开始,她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仙桥村,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成立了一家种植各类果蔬的专业合作社,已在当地小有名气。走进她管理的果蔬大棚,各类果蔬在这里被精心呵护着。

  热情好客的村民端来种植的葡萄、脆梨给大家品尝,吃起来,口感真的跟普通的葡萄和脆梨不一样。宋琴说,他们的种植讲究的就是原生态。很多游客好奇地问她,这些果蔬下面为什么都长青草。宋琴解释说,他们不打除草剂等化学药水,因为对土壤不好,对果蔬的根系也不好,全部是人工除草。他们还用粉碎机将其粉碎在里面,一方面保湿,另一方面还可做绿肥。

崇明区仙桥村的果蔬种植基地(央广网记者 管昕 摄)

  在上海农业科学院的帮助下,宋琴在种植基地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断引进优良品种,不仅吸纳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还带动周边农户,甚至在这里办起了果蔬培训学校。宋琴介绍说,这个大棚就是果园的农民田间学校,她任校长。他们培训的对象有很多,有游客,还有做林果这方面的同行。

  宋琴告诉记者,她深知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最重要,因此只使用有机肥作为果蔬肥料。不仅可以改善果蔬口味,对长江的生态环境也是贡献。而更让她感到骄傲的,是当地村庄早已习惯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宋琴指出,崇明小水沟特别多,假如白色垃圾随便扔到小水沟里面,水是汇入长江的,肯定不行。不管是长江头,还是长江尾,都要共同把长江水护理好。

  记者在这里发现,“生态”这个词,是崇明干部群众和记者交谈时提到最多的。这里的一切产业似乎都在围绕着生态做文章。仅宋琴所在的仙桥村,以“创意民宿+生态特色农业”为核心,就引进了6个专业合作社。休闲观光农旅项目在这里已成规模,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门路。

仙桥村发展农旅项目的展板介绍(央广网记者 管昕 摄)

  仙桥村村支书管仕忠说:“闲置的民房改造成了民宿,他们来经营,老百姓拿租金,还能在里面打工。这是双赢,村里赢了,环境得到了提升,城市的先进理念也带到了农村。”

  如果说民宿是2.0版的农家乐,那3.0版的农家乐则叫“开心农场”。在崇明庙镇,就有三家开心农场。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唤醒”乡村闲置资源,通过生态农业和旅游的融合,吸引游客来这里度假,而这一切的“本钱”,是宜人的田园环境。

崇明区庙镇鲜切花生产基地的工人正在包装(央广网记者 管昕 摄)

鲜切花生产基地里正在温室里培育的鲜切花(央广网记者 管昕 摄)

  庙镇党委书记董玲娟介绍,三个农场和这么多的特色农业,串线连起来,形成庙镇的几条旅游线路。基础设施也好,所有的政策也好,都向这里聚焦倾斜。

  记者感受到,崇明的最大资本就是生态,当地干部群众也尝到了甜头,并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真的能当饭吃。多年来,崇明吸引了不少鸟类、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前来“安家落户”,并发展成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

  上海正力争将崇明打造成“世界级生态岛”,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世界级的生态岛,会是什么样?让人充满期待。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