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长江日记]走在乡村振兴的小路上

2018-07-23 07:32: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7月20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位记者,从云南出发沿江而下,历时近一个月,全媒体、多角度地呈现变化中的新长江,大型主题采访《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同步推出。

  中国之声记者将动态记录采访过程中亲历的人和事,以《长江日记》的形式记录长江沿岸的新变化。今天推出《长江日记》第三篇:《走在乡村振兴的小路上》。

  央广网遵义7月23日消息(记者管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离开云南昆明,记者在清晨来到了贵州遵义。和海拔1900多米的昆明相比,遵义海拔相对较低,气温陡然上升了不少。

  

  驱车40多公里,来到遵义市湄潭县。清澈的湄江穿城而过,流入乌江,最终汇入长江。海拔、气候、水文等先天条件,让茶叶种植成了湄潭的支柱产业。比如:湄潭县湄江街道一个叫“七彩部落”的村民小组围绕茶叶做文章,走上了一条茶旅一体化的路子。

  

  从县城一路走来,处处是田园风光,通往各村庄的乡间道路,修得跟高速公路似的。微风吹拂的阳光下,绿色的茶园像音符一样排列在山间,白墙青瓦的黔北民居显现在山林中,人们恬静地享受着乡村生活。

  几名游客正在吃着凉粉。一位从外地来的游客说:“我们是来避暑的,这边比赤水还要凉快。我来了好多次,喜欢这里。”

  33岁的徐勇,是地道的茶农,他并不像大多数的农村青年,向往外面的世界,而是专心自家的“产业”。他家有50亩茶园,从2015年开始,足不出户,当起了老板。徐勇说:“以前我们早上起来就上山去采茶,现在不用了,茶请人去采。这里从2015年开始搞旅游开发,有农家乐,可以吃饭、住宿。我们家是最先做农家乐的,以前哪家都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翻修了老房子,敞开的院子里搭起了葡萄架,凌乱的竹林改造成了风车、小鱼塘。徐勇家的二层黔北民居起名“幸福部落”,他投资40多万。徐勇说:“成本基本都收回来了。去年,我们家接待的客人好几万,一年纯收入十七万多,毛收入有六十多万。”

  村支书冯燕青告诉记者,这个只有73户274人的村民小组,因为乡村旅游,开起了16家餐馆,6家宾馆,2家酒吧,4家超市。冯燕青说:“2017年,到我们村民小组来旅游的有124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创造了三千万以上的收入。”

  目之所及,处处是崭新的黔北民居,白墙灰瓦,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间,白墙上面还涂有各种民族绘画。茶园里,连片的地方都有木制栈道,这样的栈道全县修了100多公里。

  湄潭县旅游局局长杨秀军说,2011年,县里就有了发展茶旅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七彩部落”是2015年干起来的,短短三年,变化明显。杨秀军说:“我们乡村振兴一定是有产业的,产业是活的,否则乡村是死的,没有灵魂的。湄潭有强大的茶产业作为支撑,通过脱贫攻坚,我们把老百姓的房子,水、电、路、房集中打造,到自然村寨全是四米五宽的水泥路。”

  在“七彩部落”,已是“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而当地探索的茶旅一体化,通过公司化的股份合作,还让茶农多了个股东的身份。

  

  徐勇只是湄潭茶农的一个缩影。隔壁龙凤村的田家沟,也让茶叶和旅游“联姻”,并且起了“化学变化”。村民富起来,村里的环境也变了大模样。龙凤村54岁的村支书伍荣明说,这在于集体经济正通过茶产业逐步壮大。

  富裕起来的群众不忘幸福生活的源头,他们自编了著名的黔北花灯说唱戏《十谢共产党》。说到动情处,武荣明竟和村民老杨唱了起来。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