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方救援队员回忆赴泰打捞过程 最大心愿系将遇难同胞遗体带回祖国

2018-07-18 09:1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广州7月18日消息(记者郭翔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7月5日18时45分,两艘载有中国游客的游船在泰国普吉岛珊瑚岛、梅通岛倾覆,127名中国游客遇险,其中47人不幸遇难。

  事发海域风浪大,气候恶劣。中国广州打捞局接获救助指令后,紧急部署救援行动,第二天深夜派遣10人专业救助小分队连夜赶赴现场,参与救援。

  如今,这10名专业救助队员已经结束任务返回广州,参与救援的广州打捞局海洋工程中心工程潜水队长陈海珊,回忆了整个救援经过。深邃海底,救援队员们经历怎样的艰难时刻?

  接到前往泰国事发地参与救援的紧急任务时,陈海珊正在外地休假,不过在接到指令之后,他和其他9名队员马上从各地到广州集结,清点装备,前往泰国参与救援。

  由于广州前往泰国普吉岛没有直达航班,10名救援队员们只能连夜乘坐最早的班机前往新加坡转机,在7日上午抵达泰国后,队员们立即登船赶往事发海域,协助当地海军进行海底救援。不过,现场救援的难度还是超出了救援队员的预估,陈海珊介绍,主要是海况比较差,要经过两艘船,一艘交通船,一艘作业船,才能到达事发地点。现场涌浪很大,平均达到3米左右,作业船过去晃动很厉害,给救援队员下水造成很大困难。

  由于现场救援环境复杂,已经有14年丰富水下打捞经验的陈海珊与另一名潜水员黄国荣被委派为首批救援队员下水搜救。陈海珊坦言,第一,由于水深超过40米,每一次下水作业对搜救队员身体素质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而且他们潜水作业的时间也比较短。第二,海况比较差,给潜水员的减压、下水出水动作增加了危险性。现场减压舱,潜水员不能直接出水面减压,只能慢慢减压。第三,水下作业条件比较复杂,因为船体侧翻,里面的东西很乱,潜水员很容易被物品纠缠,要两只手紧紧抓住绳索,救援难度还是很大。

  陈海珊、黄国荣沿着船体仔细搜索,终于在船艏部位发现一名男性遇难者,然而,遇难者上半身被船压在船底,难以打捞。

  而此时的普吉岛正值雨季,从8日开始到11日,天气逐渐恶劣,救援现场最大时风力达到6到7级,浪高约3米,救援工作被迫中断。

  在剧烈颠簸的救援船上,中方救援小组成员与泰方反复磋商,希望能够尽最大可能在打捞遗体的同时,不让遇难者遭遇二次伤害。陈海珊表示,当时提出了几个方案,一是通过把船吊离将遇难者救出,或者通过拖轮将船体搬出一点,但是这两种方法对遇难者都将造成二次伤害。最终提出采用抽泥装置,将遇难者遗体拉出,此方案获得泰方同意。

  由于泰方并没有抽泥装置,救援队员只能利用现场材料自制抽泥机。与此同时,中方救援队员与泰方潜水队员协同作业,探摸遇难者附近情况,在工作母船和难船间安上连接缆,布设入水绳至遇难者附近,最终将抽泥设备成功布设到位并固定在“凤凰号”船旁,通过抽泥争取将遇难者从船底打捞出来。

  在三天的救援过程中,中泰双方潜水员连续作战。在抽泥设备多次发生爆管、进展不顺的情况下,中方多名潜水员仍一刻不停地下水作业,用工具在遇难者附近进行挖沙,扩大遇难者周围沙坑的范围,为深入挖沙创造条件。7月15日19:05,遇难者遗体被打捞出水。

  陈海珊说,将遇难同胞遗体带回祖国,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从接到电话到抵达现场,从6日早上到7日晚上,救援队员基本没睡过觉,刚出水就商量方案,再苦再累都希望把每一位遇难者同胞带回亲人身边。

编辑: 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