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滴滴顺风车整改后上线 长距离订单二次“刷脸”盲人用户操作不便

2018-05-22 09:1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过7天的整改,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滴滴“顺风车”功能如约重新上线,增加了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六项全新安全验证措施,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滴滴身上。滴滴顺风车是否将承诺的整改措施落到了实处?此前存在的漏洞是否都完善了?

  按照此前滴滴公开的整改措施,首当其冲就是要解决“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中存在的司机和注册车主不一致的情况。

  此前滴滴平台只是要求司机在接第一单前进行人脸识别,随后就人脸识别并没有硬性规定。针对这样的漏洞,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曾对媒体表示,平台如果发现司机并非登记人,理应向消费者作出提示。

  在最新上线的这个版本中,滴滴顺风车要求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以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滴滴顺风车服务还下线了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另外,在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时,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记者尝试使用了新上线的顺风车功能,如今,打开顺风车功能后除看到“恢复顺风车服务”的通知,乘客还需要完成注册身份验真、接单身份验真、隐私保护设置、夜间出行保护等六项安全措施,才能开启顺风出行。

  其中,在身份验证中,乘客和车主都需要上传身份证。但上传过程中并没有“从图库中选择”功能,即上传的身份证必须只能是现场拍摄的,不能使用图片和此前拍摄的照片。上传身份证后,还需要进行人脸验证,要求将正脸对准摄像头,根据提示分别做出“点头”“眨眼”“张嘴”“摇头”等动作,待脸部识别后才算完成这一步骤。

  目前来看,之前滴滴所承诺的所有整改措施已经体现在了平台上,乘客们对于这一次整改也表示了支持。有市民认为,增加人脸识别等安全措施后,安全系数高一些,就更信任滴滴了。现在打车还有针对女性的维护计划,大家都会放心一些。

  整改的落实体现了滴滴作为平台对于合乘双方安全的重视,不过,顺风车业务的安全性保障了,但也有一些乘客认为现在的出行体验仍不尽人意。据一些媒体报道,新上线的顺风车功能,或许是因为安全验证比较繁琐,导致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感到接单时间变长了,从而导致专车和出租车的需求增长,叫车似乎变得更难了。除此之外,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乘客向中国之声表示,他们在使用新顺风车业务时感到十分不便。

  盲人用户代先生表示,当乘坐30公里以上顺风车时,平台还会再次要求乘客进行人脸识别,但由于没有语音提示,对于存在视觉障碍的人群来说,出行变得不那么容易。

  对此记者向滴滴出行求证,滴滴方面表示,对于30公里以上行程的顺风车,系统的确会再次以人脸识别的方式确认乘客即为本人,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长距离订单合乘双方彼此的安全。

  针对这样的情况,代先生建议滴滴未来能够在人脸识别时推出语音提示,辅助视觉障碍人士进行刷脸认证,“提示请张嘴就张嘴,这个动作做到位了,它就会说请眨眼,一步一步都有语音提示,一直到它不提示了,就表示成功了,再去进行下一步操作。我觉得盲人通过语音的引导,应该是可以完成这种识别的。”

  针对视障人群的需求,滴滴出行向记者表示,基于对盲人用户安全出行的考虑,滴滴建议盲人用户在家人陪同下乘坐交通工具,后续滴滴出行也会不断优化产品,为更多有特殊需求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一次“血的教训”的确让滴滴从安全系数上给司机和乘客打上了多重保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功能还确实有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不过,除了在功能上持续完善之外,从制度上,整个行业也还有一段路要走。究竟这张出行安全网应该如何织?

  尽管平台已经作出整改,但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表示,顺风车是否属于营运车辆,司机和乘客之间的相关权利义务与安全责任事故如何划分和鉴定,目前还处于监管空白地带,不少城市也还没出台相关管理细则。

  岳屾山介绍,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相当于已经把这部分顺风车都纳入管理中,只要平台进行注册后,顺风车主经过审核,符合条件,就可以去开顺风车。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议,要形成长效机制,特别是要从顶层设计上让全国一盘棋,规范整个市场。

  朱巍指出,要把所谓的监管行动变成一种长效机制,不能出现问题之后监管开始有所行动,而应该把所做的这一切通过法律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企业知道监管部门要什么,监管部门也知道企业做到了何种程度,老百姓心里也有数。至于什么车可以接到平台上,顺风车每天可以拉几单,到底怎么样最科学,应该好好讨论之后,制定一个各地相同或相近的规则来共同遵守。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