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习近平最新用典]“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2018-04-12 10:02: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习近平主席在文章、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结晶,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也彰显了文化自信。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习近平最新用典》,梳理习近平最新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的经典名句。今天的《习近平最新用典》,解读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使用的“‘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解读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

  央广网琼海4月12日消息(记者刘会民 刁莹)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昨天(11日)落下帷幕,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赢得世界掌声。

  在说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一改革开放40年给人们提供的珍贵启示时,习近平主席使用了典故“‘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本期《学习用典》解读:“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原文:“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解读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引用的原文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是《荀子·天论》开篇的一句话。意思是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自己的规律,用合理的做法回应它,就会有吉祥的结果;用不合理的做法回应它,就会产生灾难。

  其实不仅大自然运行有规律,人类社会也有规律。所以,只有看清形势,制定适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追求日益美好生活愿望的政策,改革才能成功,国泰民安的局面就会实现。

  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诸子百家群星璀璨的时代,但那个时代社会上的迷信思潮很严重。从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多如牛毛的禁忌和繁杂的避邪驱鬼法术。例如《日书》有一条占文写道:“生子东首者,富;南首者,贵;西首者,贫;北首者,不寿。”让人啼笑皆非。

  作为战国末年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的思想有力否定了战国时流行的迷信思潮,对于祈神求鬼以致福的禨祥之事和迷信习俗进行了深入批判,强调了人力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与“‘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相对应的反例在历史上也处处可见,最有名的或许是《孟子》中“揠苗助长”的故事:有个宋国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把禾苗往上拔了一截,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禾苗的情况,然而禾苗都枯萎了。这是用反讽的方式指出要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国的变革创新永不止步,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再一次为中国的未来勾勒出清晰的航线,并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博鳌亚洲论坛传播到世界。

编辑: 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