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疑似圆明园虎鎣在英拍出41万英镑 专家:高额回购相当于“二次伤害”

2018-04-12 08:4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英国当地时间昨天(11日)上午10点23分,北京时间昨天(11日)下午5点23分,疑似圆明园文物、西周晚期的青铜虎鎣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的价格被拍出,折合人民币约360万元。这一价格比此前拍卖行的估值超出一倍。

  据央视驻英国记者王璇介绍,虎鎣的拍卖跟拍卖行当天的其他拍卖都不一样。它的进入门槛很高,首先要交25000英镑,相当于22万元人民币的押金,还需填写一份个人信息,才有资格进去竞标。

  据了解,买家是通过电话竞拍购得的,目前尚不清楚买家身份。那么这件青铜虎鎣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英国当地一位知名的文物追索律师认为,目前仍存在多种可能。

  这位律师告诉记者说,目前还需要窥探拍卖物的未来走向。因为现在不知道谁是买家,不知道会不会流拍。如果买家是一个个人收藏家,他可能会将文物收藏在自己家中,也有可能买来捐赠给中国;也有可能是中国买家拍了,最后拒不付款而流拍。

  此前,国家文物局曾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不顾我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也表示,如果坎特伯雷拍卖行执意拍卖,协会将联合中国所有文物拍卖企业承诺永不与其合作,并呼吁国际和国内的收藏群体抵制此次拍卖。

  为何国家层面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通过参与竞拍将文物回购回国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霍政欣解释说,一些拍卖行利用“爱国情怀”炒作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中国个人和机构再高额回购,相当于受到“二次伤害”。“首先现在不认可非法流失文物的合法性。其次作为国有企业,要参与文物的商业拍卖,会给外界一种中国政府认可它的合法性现状的印象,为今后有可能的法律追溯带来困惑;第三是中国的机构和个人在国际市场上参与文物拍卖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第一是国内的一些人比较有钱,第二涉及到中国的文物,中国当事方肯定更有回购的意愿,这样导致很多的中国文物在海外市场的价格飙涨,反过来会给国内的文物安全造成隐患。回顾了当年圆明园青铜兽首的整个拍卖过程,从它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现在海外市场,到后面最后一次兽首拍卖了一次,价格飙涨了1万倍,就有些国际资本已经注意到这点,利用民族情感故意炒作,导致中国的机构和个人去参与拍卖,最后价格越来越高,所以中国人在第一次被抢了文物是一次伤害,用离谱的高价去购买这些东西又是一次伤害。”

  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我国从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累计100余件(套),并且同美国、智利、瑞士等多国签署了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双边协定。对于这次疑似圆明园文物被拍卖,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将继续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促使从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回归中国。相关事件的最新进展,中国之声也将持续关注。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