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内首张个人征信牌照落地 专家:可有效遏制多头借贷乱象

2018-02-28 07:1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8日消息(记者张明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历两年多的试点、八家试点机构的参与,我国第一张个人征信牌照终于在近期落地。央行日前发布公告称,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获得批准,这意味着我国个人征信业务的发展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中国互联网投资协会是百行征信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36%,另外,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和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拉卡拉的考拉征信,平安集团旗下前海征信等8家公司分别占股8%,注册资本10亿元。

  个人征信现在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前个人征信主要用于银行的各项信贷业务,比如要贷款买房,银行会去央行个人征信中心,查看购房者信用记录;如果信用记录不错,那么银行就愿意贷款,贷款的利息也低;如果信用记录不太好,银行很可能对购房者说“不”,有时候即便愿意贷款,贷款利率只会更高。

  近些年来消费金融发展迅猛,但是借款人多头负债一直是行业风控的难点。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央行征信中心覆盖大约8亿人,其中有5亿人已经具备基础的身份信息,但是具有征信历史数据记录的人群只有3亿人。因此在传统金融征信体系之外,商业征信体系亟待完善。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和八家征信公司共同筹建的百行征信诞生了。那么,两年的试点期间都试点了哪些业务?多头借贷乱象能否因此得到有效遏制?

  当今社会,被誉为“经济身份证”的个人征信报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长久以来,央行个人征信中心是我国唯一的个人征信机构。如何最大限度补全央行征信中心缺少的个人信用信息、有效遏制多头借贷乱象被不断提上议事日程。

  早在2015年1月,央行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做好为期六个月的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但随后的试点持续了两年多。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说,试点时间长是因为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在这两年多试点期间,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事件,暴露出一些问题,消费者可能会受到伤害,比如个人信息被曝光、被买卖,个人信息的保护要求提高;第二是在金融领域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于P2P的整治,对于央行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发放也产生了影响。

  两年多来,业内无不“望眼欲穿”,等待着牌照的最终落地,因为这意味着,一旦拿到个人征信业务牌照,这八家机构将成为我国首批商业征信机构,如今靴子终于落地。大家不禁要问,这张牌照的功能和意义主要是什么?

  对此,吴庆分析说,信联成立后,将最大限度补全央行征信中心缺少的个人信用信息,能有效遏制多头借贷乱象。个人征信牌照像是给个人的一个信用评级,该评级可以成为一个身份标识,标识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给金融机构,根据个人评分,可以决定开办金融业务。征信的结果会给金融机构很大的帮助。

  换句话说,长久以来,个人征信的内容主要侧重金融信息、侧重线下交易。而这一次,以蚂蚁金服推出的芝麻信用为例,他们的征信主要着眼于“线上”,会覆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周先生介绍:“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兴起之后,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下来。跟传统的征信公司相比,我们的数据来源会更广、成本更低。”

  此外,专家分析,信联的出现,可以把芝麻信用等8家股东机构及更多互联网机构的征信信息整合起来,覆盖掉传统金融的征信盲点,形成一个庞大的征信数据库。

  也就是说,信联虽然主要采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但其对传统金融机构同样开放,信贷数据可以供传统金融机构查询使用。这就意味着,以往想方设法躲避央行征信,钻空子不还贷款的“老赖”们,以后借钱恐怕没那么容易了。未来用户一旦形成信用污点,不仅无法在别的网贷平台上借到钱,在银行机构贷款也成了难题,甚至还会影响个人就业、购房、购物、出行等各方面。可以预见的是,多头借贷、“拆东墙补西墙”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专家也提醒,要真正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一个牌照落地就万事大吉了,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各方在实践中去完善解决。比如,此前之所以试点两年多不能落地,就是因为存在每一家试点机构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这样在客观上就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而且每家的信息覆盖范围都受到限制,因为信息不广、不全面,这样带来产品的有效性不足,不利于信息共享。

  对此,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提醒:“对于征信机构而言,如果数据和信息主要都来源于自己建造的所谓‘生态’,那么当它把这种封闭环境中产生的数据应用到开放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时,数据还有没有较强的代表性,或者说还能否直接把这些数据加工后用于征信活动,我们对此存疑。”

  再比如,8家互联网平台各持股8%,他们的关系怎么协调?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都希望自己的数据能够更多地被采纳,也都希望看到更多别人的数据,相关的利益和义务怎么平衡?

  对此,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指出,未来还有一段跟长的路要走。成长过程中可以容忍一些不完善,很多不完善未来都会逐渐弥补。从监管层面来说,发放牌照是必须的,行业需要发展,必须要发牌照;从业务的层面来讲,这八家试点机构现在在一家公司,再加上互联网协会,那么这九家机构之间的合作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有待观察,阻碍仍然存在。

  最后一个问题,这8家机构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够不够充分,能不能在具体实践中有效遵守?在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的情况下,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的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进行使用,是否会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

  对此,赵鹞指出:“要注意数据处理模型以及模型理结果的应用两方面的独立性。比如,我拥有一家征信机构,把信用分数应用于市场营销,甚至社交;依据信用分数,把用户群体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样的做法是与征信初衷存在严重冲突与矛盾。”

  总而言之,数据共享也是信联接下来面临的一大挑战。信用数据是各征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要让各机构自愿实现数据共享,不是件容易的事。明确各征信机构的利益分配,统一数据共享标准,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从业机构的数据上报和质量义务,是信联的当务之急。

编辑: 倪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