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山寨社团屡禁不止 专家称与教育评价体系有紧密关系

2018-02-23 07:5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3日消息(记者周益帆 肖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针对青少年群体举办的不少赛事,虽然看起来名头大、够唬人,实际上却是由很多山寨社团、离岸社团举办的,比赛不仅含金量低,更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

  孩子的钱最好挣,这是相当一部分从事少年儿童培训工作的人士普遍的看法。但对于稍有责任感的人来说,孩子的钱也最难挣,因为这些培训、比赛等等,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稍有不慎,会对孩子们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些“山寨社团”何以泛滥至此?谁来监管他们的活动?

  各式各样的青少年比赛,在网上随意搜索至少几十个,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全球华人艺术节、中国青少年钢琴公开赛、ICAA国际少儿书画大赛……名目繁多,大多冠有“国际”、“全球”、“大中华”等字样。

  这类国家级甚至冠以国际比赛名义的赛事,含金量究竟有多高?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比赛不仅山寨成分高,更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初赛费用低等只是噱头,实际上只是利用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比赛本身暗藏诸多陷阱。

  比赛陷阱一:主办方多为“山寨、离岸社团”,比赛取名随意。这些比赛的主办方,不少是民政部公布的“山寨社团”、“离岸社团”,更多的社团根本无法在各级社团注册中查询到,比如“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与“澳门钢琴邀请赛”的主办方——国际音乐教育家协会,只在网站上显示地址在佛山图书馆新馆。

  比赛陷阱二:参加即有奖,交钱能出书,目的在赚决赛钱。类似比赛,一般出国的费用基本万元以上,行程以景点旅游为主。以一个名为中泰国际青少年艺术节的活动为例,除颁发荣誉证书外,其余均为旅游行程,前往玉佛寺、皮革展示中心、芭提雅观赏动物表演等。此前有媒体甚至曝出一些比赛组委会给家长发空白证书,“要几等奖回家自己填”的情况。

  比赛陷阱三:协会发起,联合培训班,形成产业链条。不少比赛都是任何学生都可以免费参加初赛,初赛晋级复赛的学生,如果继续参加复赛,则需要缴纳费用。而更大头的收入在后面。复赛结束以后会有全国总决赛,全国总决赛结束以后会有世界总决赛需要交费,全国赛大概4000多元,全球赛大概1万多元。

  山寨、离岸社团组织的中小学生比赛泛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郭元祥深有感触,“山寨的各种机构所举办的这些活动绝大部分是违规的。教育部在前多年明确叫停了各种所谓的竞赛、评奖活动,尤其是冠以全国、中国、中华等字眼,好多机构都是没有经过国家民政部认证批准的山寨机构。我到一些中小学去考察,发现很多中小学摆出来的学生在全国各种各样的金奖,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假的,至少是非官方的。我还经常收到这些机构发来的一些文件,什么中国教育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工程研究院,打着这样一些旗号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呢?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与教育评价体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家现在对这种各种的竞赛的指标、名次非常看重,不管真假,有时可能属于欺骗性质,双方就是合谋,知道有这样的市场,需要这样的头衔,那么就制造一个这样的头衔。学生家长如果不是那么在意这种头衔,而是在于实际学到的东西,真正的享受过程,有所获得,就不会上这种竞赛的当。

  而在郭元祥看来,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这也导致多个部门管理之下,学生家长难以辨别优劣真假。涉及青少年,像共青团、关工委涉及到很多条线,有很多山寨机构打出各种各样的旗号,以虚假名义去宣传,组织活动很猖獗。因为中小家长、老师、学生,对打着各种旗号的山寨机构缺乏辨别能力。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2017年1月开始实施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已经从制度上填补了山寨、离岸社团的监管盲区。如果境外登记为非政府组织,到境内来活动时要遵循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规定,进入中国要么进行代表机构的登记,要么进行临时活动备案,第一,该机构是否为境外非政府组织,第二,该机构有没有遵循法律所规定的两个路径,一是经代表机构登记,或者是否进行临时活动备案?然后再去考察行为的合法性,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有禁止性规定。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郭元祥表示,除了法律层面的约束之外,教育主管部门应探索建立一套合法、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各类竞赛评价引导体系。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强主导,加强评价,建立一些真正有影响的、有权威的、有资质的,第三方的中介机构来服务中小学生的各种各种竞赛活动,在这方面是有必要的。

编辑: 倪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