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春走基层:改革开放家国40年]“网红”渔民马希庆

2018-02-21 08:48: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过去40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亿万中国百姓作为这一奇迹的创造者、亲历者,自身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春来临之际,中国之声记者深入基层,走进10个普通家庭,跟他们一起回望40年的家国变迁,共话美好的新春愿景。

  央广网胶州2月21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王茂盛 王伟)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天卖这么多货,以前确实不敢想。现在有了互联网,物流发达了,天天出货,都会卖掉,你有好东西不愁卖!”春节到了,老马准备和家人去杭州好好放松几天,不过,出去之前他还要在冷库里完成最后一天的直播,“他们拿着手机跟着我去厨房再到餐桌,有时候还喝点小酒,怎么吃我就怎么说,教网友也学着怎么吃,说实话就是和他们唠嗑。”

马希庆的女儿正在直播(记者张棉棉 摄)

  53岁的“老马”本名马希庆,是地地道道的胶州渔民,黑红的脸盘上有刀刻一样的皱纹,个子不高,很少坐,就喜欢蹲。因为在网上直播打渔、吃鱼、卖鱼,短短几个月就收获了三万多粉丝。女儿马敏一脸自豪地介绍,每天在网上等着看父亲打渔做菜的有好几千人,“不用普通话说,就用我家乡的土话说,胶州胶普嘛,让人一听就知道我就是青岛人,让那些看直播的人感觉特别亲切。”

  老马16岁就到青岛红岛“闯码头”,跟大海打了半辈子交道,有着一箩筐货真价实的经验,但哪里能想到,买主不见鱼就能先给钱。

  那是1981年前后,16岁的少年大概意识不到,自己“赶海”,赶上的正是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私人捕捞爆发式的增长中,仅仅五年时间,马希庆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渔船,“21岁买上了一条船,结婚以后26岁,我又合伙买了一条船,打鳗鱼。打上鱼来,冷冻加工成鳗鱼片出口日本韩国。那时候一年能赚四五万,了不得了。”

员工正在对海产品进行包装装箱(记者王伟 摄)

  1985年,中央发布5号文件,要求通过渔船私有化,促进水产品市场流通,加快海洋渔业发展。1986年《渔业法》颁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渔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马希庆一样的渔民们腰包迅速鼓了起来。

  马希庆说:“那时候人的积极性就上来了,打的鱼是自己的,以前出海4个小时,现在一出海就是6个小时、8个小时,网也越织越密,捕的鱼也多了。”

  但是,持续增长的捕捞业也给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捕捞变得越来越难了。马希庆告诉记者,“5月份以后的海产品,基本都处于下子阶段,下子的时候把鱼都打上来,就耽误它下子了,来年的收成不好,就没鱼打了。”

马希庆(左)接受央广记者采访(记者王伟 摄)

  1995年,国家开始在东海、黄渤海海域实行全面伏季休渔制度,本来正常捕鱼的日子打上来的海货量和质都比过去差了很多,一年又少了两个月赚钱的时间,老马一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关,他甚至想过放弃打渔去做房地产,“2002年左右,生意特别不好做,特别累,赚不到钱。一条船出去一次12个小时,600多元的油钱,还有机械磨损、人力。”

  老伴况丽花自从和老马结婚,就夫唱妇随风里雨里打拼。那段紧巴巴的日子有多难,她记得最真切,“买百十块钱的衣服也舍不得。”

  随着伏季休渔制度的推进,海洋生态一点点恢复,老马发现捕上来的鱼又大又多,生意也好起来了。这回,一家人需要面对的是周边的竞争对手。“胶州就这么大一个范围,比如100个人开始开了10家店、之后20家,性质就不一样了,市场饱和了,卖不动了。”马敏说。

老马指着全国地图对记者说,海产品能卖出胶州,市场就大了。(记者张棉棉 摄)

  胶州是小,可全国市场就大多了。别看老马只是个渔民,对国家大政方针可没少关注,国家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他就想着能不能跟着阿里巴巴的“马爸爸”从网上淘金,这与女儿想出的网上直播不谋而合。

马希庆的女儿马敏(左)接受央广记者采访(记者王伟 摄)

  马敏经常说一句话:“我们家老马就是生在60年代,思想却是90后,特别先进。现在一些青年人不敢接触的东西,他都敢接触。当时我说要不直播吧,他就敢试。”本来只是战战兢兢地想试试,没想到这网店还真让老马给直播红了!他说:“现在外地人想吃海鲜,很简单,我现在发货,明天中午在北京就能吃到。我觉得还挺有成就的。”

  不是美女帅哥,也不会说普通话,连“网红”究竟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老马就让生意源源不断地找上了门。短短几个月,胶州老马海鲜的名号出去了,网店的生意越做越大。赶上卖得好的时候,一天收入能顶过去20天。老马告诉记者,现在一天能卖出三四百单,“昨天一天7万元。今天还没有统计出来,前天5万多元。”

摆在一旁的快递盒子(记者张棉棉 摄)

  为了让客户吃到最好、最新鲜的海鲜,老马还是坚持每天自己出海,凌晨三点从码头出发,四点下网,七点收网,不能早,也不能晚。早了,捞不到海里的好东西;晚了,会耽误归船赶码头早市的好时辰。

  老马的海鲜冷库里,等待发货的好几排快递盒子堆得比人都高,旁边一堵墙上,50个海鲜品种的照片、价格一应俱全;另一堵墙上,则是老马站在船头,意气风发正准备靠岸抛锚的照片,照片左上方“满载而归”四个大字在碧海蓝天中格外醒目。生意风生水起,老马再不提转行的事,铁了心要做一辈子渔民。用他的话说,这叫渔民舍不下捕鱼,就像船儿离不开大海,船不老,人不走,“木头在水里泡着,永远不烂,有句话叫‘石烂木不烂’,石头烂了,木头都不烂,船永远不会老。”

(记者张棉棉 摄) 

  日子好过了,老伴况丽花踏实开始安享晚年,各地旅游看风景,还迷上了胶州茂腔,今年春节她就会在村联欢会上好好露一手。

 老马一家人(记者张棉棉 摄)

  对于未来,马希庆没有半点犹豫,乘着“互联网+”的春风,他盼着青岛的海鲜不仅能卖出胶州,还能走出国门,“我现在有十四五名员工,我还要招兵买马。目前想的只有发展,要逐步发展起来。”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