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18-01-27 09:3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杭州1月27日消息(记者张国亮 浙江台记者袁奇翔 沈泽南)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市北郊余杭区境内,因附近有良渚镇而得名。这一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此后,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发现了面积6.3平方公里的外郭城,并证实良渚古城是宫城-内城-外郭的三重结构。

  1936年,这里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大量石器和陶器,此后,更多的文物和古迹不断被发现。1959年,“良渚文化”正式得名。良渚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基本特征,曾多次被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昨天(26日),经国务院审批,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良渚古城遗址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它又给中国文明史带了什么样的意义?

  昨天,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代表国家郑重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上签名。近期将提交5000多页、200多万字的申遗文本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将以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确定的世界遗产标准第三、第四条,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消息传来,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十分激动,“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北郊余杭区境内,80多年来,不断有惊人发现。2007年,良渚发现与古埃及相同时期的古城遗址,10年考古证实,良渚古城无论规模还是内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介绍:“良渚考古每2、3个月都会刷新我们的认识。整个遗址数量300多处,最中心的叫宫殿区,就像紫禁城,外面的城墙相当于一环,再外面还有二环。它是向心的,这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种结构。在城里宫殿区南面,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仓储区,约有20万斤水稻。”

  2015年,考古专家确认,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将中国大型水利遗迹的年代几乎提前了一倍,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兼具防洪、运输和灌溉三大功能。王宁远说:“良渚的水坝利用了山间的谷地,连着山体和人工坝一起构成了库区的围护栏。它总共分两级,山上海拔30-40米处先拦一道,满出来的水排到下面第二级水库,构成一个阶梯的不中断的运输体系。”

  这一考古界重大发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一个多月前的考古界“奥斯卡”盛会——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明确指出良渚遗址考古“将中国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处在和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点上”。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凡诺·斯卡伯勒表示:“良渚水利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把中国水利史向前推进了很多年,也把世界水利建筑史推前了,其研究贡献是非常大的。”

  2017年,考古学家又完成了对良渚古城内部结构与功能区的认识,证实良渚古城具有明确的城市功能,良渚时代产生了明确的城乡分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袁俊平认为,这是良渚文化上升到早期国家文明阶段的重要实证,“从古城到水利系统,由于它的规模和复杂性,越来越显示出当时的社会组织以及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过聚落或群族的概念,绝大部分专家认为这已经达到‘国家’的水平。”

  考古学家还发现,大约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余年。

  据了解,良渚古城遗址在2012年实质性启动申遗,2015年向国家文物局递交文件,本次确定的最终申遗范围为“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今年夏天,遗址将迎来国际权威专家组的评审,申遗的最终结果将在2019年7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公布。

  在申遗进行的同时,如何保护良渚遗址也是国内外考古学家关心和探讨的话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表示:“不光是遗址本身,还有环境景观也要保护好,建筑、耕种、各种冻土以及环境情况,都需要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强管理。在保护遗址方面,关键是法治、管理的细致化执行的问题。”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