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四九天”来袭低温津贴难落地 专家:需加快顶层设计步伐

2018-01-18 07:5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18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今天是四九第一天,也是很多地方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每当“天寒地冻”模式开启,人们一般会尽量避免早出晚归,如果实在没办法,一定会把帽子手套戴齐,围巾裹严实了。可是有些岗位比如环卫工人、交警、边防战士,在清晨最冷的时候就开始在户外工作,还经常持续到深夜。新闻纵横值班编辑深夜采访了仍在执勤的黑龙江佳木斯抚远交警大队的交警,以及佳木斯边防支队的官兵。

  冰冻模式下户外工作者仍坚守岗位

  佳木斯抚远交警大队朱佩明说:“我们正在路面巡逻,现在的气温应该零下三十二、三度。”佳木斯边防支队李俊休说:“我们佳木斯边防支队的基层部队分布在同江、抚远、黑瞎子岛300多公里的边境线。冬天温度一般能达到零下30度。7点半吃完早饭就开始出发。因为冬天雪非常大,车辆进不去,只能徒步行走,对边境线进行巡逻。我们除了线衣线裤、秋衣秋裤、棉衣棉裤以外,在迷彩服外面,我们还要套上防风的皮裤,大棉鞋里要用上电加热的鞋垫。但是在外面步行时间长了,一旦冻透了非常冷,没有办法再取暖了,我们只能硬挺着。”

  天寒地冻,坚守岗位,实在是不容易。众所周知,炎炎夏日会有“高温津贴”,是否有与它相对应的“低温津贴”,让寒冬中工作的人们感受到多一些暖意呢?其实,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开始正式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中,曾明确提到过“低温津贴”,个别省份也制定了相关标准。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人并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为何年年被提及的“低温津贴”却年年难落地?

  在郑州做了9年环卫工的老程告诉记者,今年初雪那天,他们凌晨3点出来铲雪,1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更是常有的事。不过,“低温津贴”这个词,他听都没听说过,“下雪该铲雪铲雪,该干活干活,没有啥补助。下雪天,得干十多个小时,冻得手跟棍儿一样,应该给环卫工补助点。”

  其实除了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等这些长期户外工作者,一到冬天都躲不过严寒考验。记者发快递时,顺便问了下在北京双井地区工作的某知名快递公司快递员小邓,他在这片送快递有两年了。小邓说,冬天除了公司统一的服装,就再没有别的补助了。河南省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也表示,进场招聘的企业无论大小,福利待遇中都没有“低温津贴”这一项,“经常来招聘的企业没听说过有这一块的,有一定规模的、实力雄厚的企业会增加取暖补助,但不常见。”

  事实上,2004年正式实施的《最低工资规定》中,能找到“低温津贴”的提法: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津贴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合同法》也有规定,劳同合同应具备“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内容;相关用工单位应当“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这些条款无疑也涉及了在低温环境下的劳动保护。

  低温津贴相关政策各地不一 缺乏政策依据

  然而,与低温津贴相关的政策却五花八门,各地不一。除了上海、北京、宁夏等地在最低工资标准中顺便提到了“低温津贴”之外,内蒙古自治区对此有一个明确规定:高寒岗位津贴每月230元。在零下25摄氏度及以下的高寒天气、连续作业4小时及以上的劳动者,符合领取津贴的标准。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解释,目前只有针对某些低温作业的特殊工种有相关标准,但也都散落在各个部门规章之中;的确没有类似《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这样的系统性、全国性规定,“低温这块儿,全国各地好像都没有。但是保护措施或者相关标准应该是有的,不过不在人社部门。”

  记者从人社部了解到,对于低温津贴,目前监管部门只能对企业进行政策指导或引导,鼓励企业在极寒的恶劣天气向一线、艰苦岗位的职工发放津贴补助,但具体的补助金额由企业自主确定,国家没有制定统一政策。专家认为,对低温环境下劳动者的劳动保护,需要加快顶层设计的步伐。采访中,一位环卫工人无奈地说,天冷只能多穿些,毕竟“只听过人热死,没听过有人冻死”,“觉得热出病的多,但是冻出病的没怎么听说过。大家都想着多穿点,高温又不是你少穿就能解决的。”

  事实上,根据2015年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发布的新版《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低温”已被列为新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在低温下长时间露天劳动,如果不做好防护,也会诱发心脑血管、免疫系统疾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增民分析,低温津贴成为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缺乏实施细则,“地方和用人主体比如环卫部门,本身是公共事业单位,他们增加预算需要有依据,我们现在没有统一政策出台,没有专门针对低温的规定。”

  低温津贴分层级具体化 便于基层落实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几经修订,“高温津贴”的发放标准越来越细致,各地纷纷落实。为何不参照这个方式明确出一套低温津贴的办法?劳动法专家左祥琦认为,从气候特点上说,我国夏季各地普遍高温、南北差异不大,便于制定全国统一标准。但冬天各地温差大,需要依靠各地细化、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制度,“像这种低温一般是局部的,不用非从国家层面来。海南永远都不会有低温补贴。黑龙江的清洁工人和北京的清洁工人又不一样,虽然北京也寒冷,但和黑龙江不同,肯定还得各地根据情况定。”

  律师代勇贤认为,应把低温津贴的温度、工作时长等因素分层级具体化,便于基层落实。同时,劳动者可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与用人单位自行达成约定,“实际上主要还是立法层面。低温如何认定、津贴标准怎么发放、由哪个部门负责监管。制订不了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法达成协议。”

  无论是高温津贴、带薪休假还是低温津贴,某些用人单位总是对一些涉及劳动者福利的保障选择性“视而不见”。王增民坦言,破解难题要在制定实施细则基础上,发挥工会职能作用,建立平等的劳资关系,“特别是各级工会,包括这些特殊行业的工会要积极发挥作用,这时候就考验工会能不能真正代表员工利益,为员工争取应该有的基本劳动保护条件。”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