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这一殊荣

2017-10-03 10:0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邢斯嘉 李行健 见习记者苗霖)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时间昨天傍晚,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这一殊荣。

  两年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女科学家,也让这个奖项被更多中国人所了解。

  屠呦呦是因为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而得奖。今年,这三位科学家又是因为什么得奖呢?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昨晚,央广记者多方求教,用了近四个小时,力求给大家做靠谱儿的翻译。简单说,这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跟“生物钟”有关,他们解释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白天精神、晚上想睡觉,出国需要倒时差。所以,为什么一到晚上就犯困,为什么出国旅游会被时差困扰呢?

  评奖委员会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 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控制昼夜节律机制的发现。

  杰弗瑞·霍尔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供职于美国缅因大学。

  迈克尔·罗斯巴什1944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现供职于美国布兰迪斯大学。

  迈克尔·杨1949年出生于美国迈阿密,现供职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

  早在2013年,杰弗瑞·霍尔获得邵逸夫奖时,曾向多年来作为他们研究对象的果蝇致敬——她说“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研究就难以进行,更别说要取得这样的成果了。”

  的确,这三位诺奖得主正是使用果蝇作为生物模型,分离出了一个控制生物正常昼夜节律的基因。他们发现这种基因可以编码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夜间在细胞内聚集,白天降解。他们随后确定了这个生物钟的其他蛋白质成员,发现了这个细胞内自我维持的钟表受怎样的机制控制。此后,研究人员认识到,其他多细胞生物(包括人类)的生物钟也遵循相同的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罗斯巴什的早期团队中还有四名中国留学生,分别是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的俞强,北京医学院的刘欣,复旦的黄佐石和武汉大学的曾红葵。他们也在有关“生物钟”的研究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现如今,这四位中国留学生早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直到节目播出的这一刻,我们中国之声的记者还一直试图采访他们,但很遗憾,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成功。

  其中,我们联系到了俞强所在的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但没人接听,同时,我们也给俞强本人发了邮件,还在等他回复。此外,我们还要到了曾经采访过曾红葵的同行的电话,同样没人接听,我们甚至还越洋致电曾红葵所在单位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但美国工作人员也没有曾红葵本人的电话,只给了官方邮件,我们也给他发了采访邮件,也同样期待他的回复。

  人们迫切需要有人能帮我们把这些看似高高在上的科学知识翻译成普通公众都能懂的语言,因为它原本就离我们不远。

  未来几天,诺贝尔物理、化学、和平和经济学等奖项也将一一揭晓。

编辑: 高杨
关键词: 201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