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的山水乡愁]“牛倌”刘润辉心中的三笔账

2017-08-20 09:0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白城8月20日消息(记者晁向荣)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里有东北人的豪迈,也有草原民族的奔放,这里是位于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的“八百里瀚海第一城”吉林省白城市。

  这里曾经水草连天、牛羊遍地。这里也经历过“一年两季风,一季刮半年”。这里的人曾在盐碱地上孤独地守望。这里的人正在用行动重造家乡的记忆。

刘润辉在办公室

  记者:回来了?

  刘润辉:刚从乌兰浩特回来,签一个合同。

  记者:开了几个小时?

  刘润辉:开了两个小时,得回来看看厂子。

  刘润辉是个爱跟时间较劲儿的人。下午刚刚去内蒙古签订了一份供奶合同,就连夜赶回了自己位于洮南市二龙乡的奶牛场。2000年刘润辉从企业下岗,九年后和亲友在老家二龙乡合伙养起奶牛,自此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刘润辉介绍说,过去那种传统的饲养模式都消失了,现在都是按统一规范的要求来饲养。凌晨三点半,刘润辉就和工人们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搅拌饲草、清洗设备、挤奶、喂牛,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他说,“现在卫生条件非常好,检测有一点超标都不行,大伙喝奶的时候觉得营养价值啥都行,实际都是经过工人一道一道工序来的,我们工人每天两点多钟就上班,冬夏都这样。”

  从最初的两百头牛到如今的一千多头,工作虽苦,刘润辉却乐在其中,因为他打小就和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老家二龙乡所在的吉林白城地处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交汇地带,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这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场面曾是小润辉心中最美的画卷。他说在小时候,山上蒿子特别多,当时的地上总有河,雨水充足,草非常茂盛,人、猫藏在草里都看不着。

洮南市盐碱地现场

  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原因,这里突然得了“怪病”。草原面积由原来的1700多万亩减少到487万亩,水面也由450万亩减少到270多万亩,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土地的沙化、碱化,特别是被称为“地球之癌”的苏打盐碱土地。刘润辉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刮风时有沙子,地像糗泥,没有草,一块白一块白的,旱的甸子里都没水,草没水不生长。车一跑飞的都是烟,什么都看不见。

  眼前的一切深深的刺痛刘润辉的心,曾经过度放牧成了破坏草原的原罪,如何通过科学化饲养反哺草原,刘润辉心里在盘算着一笔账。

  刘润辉:燕麦种子本身在这种土里生长没啥问题吧?

    专家:能生长,把根茬留在地下了,改良土壤,它本身还能洗一部分盐。

  听说市里要加大整治盐碱地的力度、扩大中低产田的“粮改饲”试点,规模种植燕麦草。在一片打算整治的盐碱地上,刘润辉顶着大风特意请来了白城农科院的燕麦专家给自己打气。

  刘润辉说,“过去的养殖观念是污水随便淌,现在建设了化粪池、处理间,污水放到地里改造土地,粪肥能得到利用,再板结的地也能见效益。主要种的是燕麦草,咱自己有土地,又流转了一部分,要不得花钱去买,燕麦草对牛产奶有好处,咱再用肥料改造土地,产出东西自己就喂牛了,喂上燕麦草一头牛能增加奶量两公斤左右。”

  消化了粪肥、改良了盐碱地、种出了燕麦草,刘润辉掐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买燕麦,一吨1600块钱,如果一垧地打十一、二吨,产出就一万多块钱,投资没有那么大,正常年景15吨左右,旱年头产量低一点,按照10吨也一万五六千块钱,去掉成本8000块钱,还剩七八千块钱,摊到10吨草里,一吨草七八百块钱,燕麦草就节省一半。”

赵润辉向记者介绍他的生态经济循环

  养牛、种草、再养牛,刘润辉的生态循环经济看似是做着自己的小买卖,心里惦记的却是恢复家乡生态的大事。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调嫩江水以稻治碱,实施科尔沁沙地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基地建设和草原治理等工程,治理盐碱地、恢复草原460万亩,使草原总面积突破了1000万亩。

  如今,刘润辉心里又惦记起另一件事,“给大家开个头,看看燕麦投入和产出比是什么样。每年拿出40万块钱给贫困户分红,既能让贫困户得到一部分受益,也能雇一部分工人,增加一部分劳动力,解决人员就业,平常工人一年收入4万左右。流转的土地,委托老百姓种植,提供种子,产出的东西回收回来,增加经济收入,种青储比玉米增收2000块钱左右,一垧地能挣个两三千块钱,再打点工、有点钱,不用四处找活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有人管。”

  一笔经济账,一笔生态账、一笔扶贫帐。刘润辉想得明白,做得实在。回忆年少时的岁月,他希望草原长在地上,而牛羊围在圈里。

编辑: 杨璇铄
关键词: 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的山水乡愁;牛倌;刘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