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天下英才]杨知行:电视产业的隐身英雄

2017-06-02 08:4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2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天下英才》,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荣誉不是靠一个奖来肯定的,这个奖只是说明社会承认我们的工作。”说这话的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杨知行,在他心里,科研从不以赚钱为目的,科研要有一定的自主性,而不是跟着钱走。“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淡化钱的概念来做研究,才能做出真正国际领先的成果。”

  DTMB,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两个深奥名词和它们代表的技术存在于千家万户数亿台电视机中。技术背后的人是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知行。

  记者:DTMB是日常看电视的时都会接触到的技术吗?

  杨知行:只有我们制定的一个标准是广电总局规定要覆盖到所有的全民、公共服务,地面电视无论在什么条件它都不收费是国家的一个安全保障。万一国家要是出现地震、自然灾害、战争,要靠这个广播渠道来联系中央和老百姓。

  记者:比如我买了个电视,有一根电视线直接接上,在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的情况下,能收到的电视台就是这个标准所约束的范围?

  杨知行:是,现在大城市里面基本上看的都是有线电视,很少人去看地面电视,什么人去看?农民工,不交电视费的这种人,也有一些这样的用户。

  如果将中国彩电的发展史拍成电影,外行会看到1994年起TCL和创维两大巨头崛起,中国彩电业迎来模拟电视时代最辉煌的五年;内行则会看到1996年美国宣布HDTV数字电视节目正式广播,数字电视由此在欧洲、美国、日本如火如荼开展,而中国,连最基本的技术标准问题都没有解决。1999年,杨知行的研究起步。

  杨知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变成了世界上电视产业的第一大国,我们国家电视保有量和生产量都是世界第一。这么一个庞大的产业不盈利,因为他只赚到打工仔、打工妹的钱。大量的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在国外手里,要交专利费。由于技术费用的消耗,我国彩电产业很发达,但没有赚到利润。

  在杨知行看来,地面数字电视的国家标准曾有许多种可能,但其诞生是必然的。站在民族产业的存亡前,他是挺身而出的黑马。从1999年到2001年,杨知行的技术方案基本定型,更长的时间被用来融合和试验。“几个方案互相争执不下,我们大概从2003年一直到2006年就在做这项工作,把这个几个方案融合成中国标准出台。花了三年时间,最后出台了一个融合的方案。以清华方案为主,融合其他方案的优点。学校当时借给我800万块钱,限我们八个多月拿出芯片来,把我们逼得很够呛。”

  杨知行反复说,自己只是一介科学家,科学家只做技术、不做产品。但与此同时,按照规划2005年中国将大范围开播数字电视节目,2008年将用数字电视转播北京奥运会。国家任务当前,半个指甲盖大的芯片被赋予额外的意义。八个月期限内,杨知行团队研制的芯片最终成形,国标应声落地。2006年,国家标准委颁布GB20600-2006,DTMB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此,将DTMB推广为国际标准成为杨知行首要任务。

  杨知行介绍,目前加上中国共推广到14个国家。这个标准覆盖这14个国家,大概有接近20亿人口。关于地面电视(标准)落地时的硬件配套,杨知行指出,“国家掏钱做覆盖,做完后我的效益不体现在我身上,我不赚钱。那些做电视机的厂虽然没有参与,但利益是他们的。他们买电视机、机顶盒,用中国标准必须买中国标准的接收机,别的厂商要做我们收专利费,通过专利费,也造成民族产业和国外产业一个成本的差距。”

  今年1月,凭借“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杨知行科研团队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七年做一件事,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一向不低的通信业,杨知行错过太多“短平快”赚钱的机会。2016年,全球电视总制造量超过2亿5千万台,其中,中国生产的电视全球占比超过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技术无声,数字自会说话。

编辑: 倪艳楠
关键词: 知识分子;科技;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