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今年北斗卫星开始全球组网 专家:或能与美国GPS比肩

2017-05-28 09:3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马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本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目前,15颗“北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已经完成了对亚太区域的服务覆盖。5颗新一代“北斗”卫星已经完成在轨调试,即将入网工作。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北斗”卫星将正式开始全球组网,拉开“北斗”系统面向全球服务的帷幕。预计到2020年,最终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中国的“北斗”能否顺利进入欧美国家的市场?“北斗”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会排在第几位?

  “目前我们已经在沿海的4万多条渔船上都装了‘北斗’的应用终端,渔民经常跟我讲,现在出海就放两个东西,第一放妈祖,第二放‘北斗’,要拜就拜两个,可见‘北斗’对他们有多重要。”这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曾经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做出的评价。茫茫大海之上,对于渔民,能够定位,能够传送汉字的短报文,进行重要信息交互的“北斗”,就是现实中的“守护神”。

  而在陆路货物运输中,车载“北斗”终端同样起到安全的保障。张雷是北京一家公司从事“北斗”导航服务的管理人员。他说,目前全国至少有400万辆载重12吨以上的大型货车,安装了“北斗”终端。现在国内“北斗”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是在交通领域,属于商用车联网,也不光是货车,比如说出租车。装上“北斗”终端之后,车辆的位置、速度,包括行驶的时间,都有记录,实时地向平台反馈。这样超速或者长时间驾驶的时候,会有提醒,这是安全方面的考虑。第二是企业管理,比如物流车辆,跟踪车辆才能跟踪货物的位置。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现在“北斗”终端的用户量超过了3000万。虽然和美国GPS以亿为单位的用户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北斗”的发展很快、势头很好。每年都是20%—30%的增长。手机里面的“北斗”芯片已经超过2200万部,“北斗”对整个卫星导航产业的贡献已经超过70%。据有的报告显示,去年卫星导航产业产值超过了2200亿的规模。

  除了满足国内的需求之外,我国的“北斗”系统已经为亚太地区的用户提供可靠稳定的时空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已全面启动“北斗”系统第三步建设,今年下半年计划发射6—8颗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前后发射18颗“北斗”卫星,预计到2020年具备全球服务的能力。冉承其介绍说,总体计划目标是,要在2018年前后发射18颗左右的卫星,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左右要完成全球系统建设。

  国际上,并非所有国家都具备部署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能力。目前来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只有四个会员,分别是美国GPS、欧洲伽利略(GALILEO)、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以及中国的“北斗”。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社执行总编庞之浩认为,到2020年“北斗”具备全球服务能力之时,预计我国“北斗”的综合性能可以排在第二位,甚至可以和多年稳坐“头把交椅”的美国GPS相比肩。他分析了原因,一是“北斗”卫星的性能比较先进,比如说采用三种轨道,覆盖面更广。其他三个系统都是一种轨道。第二,“北斗”用途更多,除了导航、定位、授时的功能之外,还有短报文的功能,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第三,它的兼容性比较强,既可以用“北斗”,也兼容GPS和格洛纳斯。我们还有一个优势,虽然起步晚,GPS占据大量的市场,但是我们国家的人口众多,用户众多,所以从长远看,通过在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努力,到时真能和GPS比比肩。

  一旦我国的“北斗”具备了全球覆盖和服务的能力,又是否能够顺利地进入欧美国家?对方是否会针对中国的导航卫星设置一定的“门槛”?对此,庞之浩表示,“北斗”拥有自己的特色,相比于美国,“北斗”进入欧洲的希望可能更大一些。我们是兼容的系统,比如欧洲喜欢用伽利略,再加上“北斗”系统既提高安全性、可靠性,还能提高精度,进入欧洲还是很有希望的。美国应用GPS很长时间,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一点可能没有。欧洲、非洲、亚洲,都可能进入,慢慢来,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让用户了解“北斗”、喜欢“北斗”。

编辑: 姜萍
关键词: 北斗;在轨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