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央广网

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永不消逝的电波

2016-07-29 07:30: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唐山7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1976年7月28号凌晨3时42分,一场7.8级的大地震摧毁了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唐山。地震造成了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地震发生后,抗震英雄李升堂第一个通过无线电向中央汇报了地震灾情。

  地震两个小时后,开滦赵各庄矿广播站发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机务员李铁柱、技术员常俊仕、播音员李秀容三人拖着受伤的身躯,将广播喇叭和扩音机装在旧自行车上,推着自行车开始了播音。在废墟上,随后搭设的广播喇叭传出的声音在给人们极大安慰的同时,也给压在废墟中的人们带去了一份鼓舞。40年后的今天,广播也在一次次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6年7月22日,刚刚初中毕业只有16岁的刘东明,因为酷爱播音被区广播站选中,工作还不到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唐山这座工业重镇,三天之后,砖头瓦砾中突然传出一段声音,吸引了刘东明的注意。

  刘东明回忆说:“不知道谁家有个半导体,声音隐隐约约传过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给灾区的慰问电,当时听到这个特别亲切。”

  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广播站再次向他发出了召唤。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到的第二天,刘东明就和一位女播音员坐上了130敞篷汽车,开始手拿干电池喇叭,顶着烈日沿街串巷反复播读宣传中央慰问电,最多一天要播上一百多遍、

  刘东明说:“就读报纸,读那张中共中央给灾区的慰问电,念完之后口干舌燥,我们喝的水就是防空洞的水,就口压缩饼干。”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曾经在废墟中被困了八天七夜的唐山市民王树斌说,正是广播的声音给了他顽强自救的信心。“当时在废墟下埋压的时候,已经记不得多少天了,伸手不见五指,看不到光线,但是我能听到废墟外面线杆上悬挂着高音喇叭,播送中央慰问电的声音,而且还有咱们广播电台在大喇叭里广播各省份、各地区、全国人民给灾区的慰问电,还有支援的医疗队,在废墟里都能听得见。这些都是支持我活下来的信心吧。”

  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的杨正泉回忆起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地震发生时,我在大连,凌晨的时候把我们震醒了,从楼上跑到了下,等过了一段时间,知道唐山是震中,影响到北京天津,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怎么样了,大楼怎么样了。当天4点35分,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天开始播音的时候,我听到了东方红的乐曲,当时心里踏实了,广播依然是在正常播出。”

  早上6点30分,《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传来了地震的消息,唐山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波及北京、天津。而在随后的连续报道中,不断披露的人员伤亡和造成破坏情况也让全国人民了解灾情。杨正泉说,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杨正泉说:“当时,各种媒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广播是最迅速、最广泛、最便捷的一种媒体,它可以把中央的声音,各种抗震的信息,准确及时的传播到受灾的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传播到全国当中去。”

  地震发生后,中央台第一时间组成报道组,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报道。如今已经79岁的时政记者刘振敏就是其中一员。刘振敏回忆说:“到唐山以后,天蒙蒙亮,一片废墟,震后10几天以后,唐山体育学校的一个篮球比赛,那些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他们很多人家里都失去了很多亲人,但他们擦干了眼泪,在球场上个个都生龙活虎的,根本就忘掉了这些悲痛,所以我的报道就是要表现出唐山人民的顽强精神,抗震救灾,这也鼓舞了全国人民。”

  40年后的今天,在网络通讯信号和电视卫星信号无法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广播凭借其优势,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看来,广播能够第一时间让灾区民众获取抗震救灾的行动安排,同时还能够安抚灾区群众。“现在来看,地震部门已经和广播电台达成了很好的合作渠道,我们测定的地震信息会通过多种渠道,包括通过广播,向民众来播送有关消息。同时,关于抗震救灾的一些具体的行动安排,也都会通过广播源源不断地向灾区群众提供相关信息。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地震部门也非常重视和广播部门的合作,我们有很多信息,都会及时地通过广播这种独特的方式,向灾区民众提供服务。”

  潘怀文强调,特别是当灾区通信、供电等设施遭到破坏之后,广播将会成为灾区群众获取这种信息非常重要的、独特的手段。这也是广播在获取服务灾区民众方面的一个独特的优势,即便是一些小的地震事件,广播、收音机都是灾区群众必不可少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40年过去,唐山在废墟中涅槃重生,广播也在一次次与灾难的抗争中,传递着抗灾救援的力量。芦山地震,应急广播首次在帐篷里开始播音,大到权威信息发布,小到一顶帐篷都能通过广播现场播音,互通有无。六月底以来,我国多地遭遇罕见强降水袭击,洪涝灾害严重。广播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凝聚力量,再次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灾难发生时,应急广播已成为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编辑:朱琪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广播

说两句

相关阅读

特写:一位新兵的成人礼

十八岁,对很多人来说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美丽的一段儿,而对沈兰来说,18岁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那一年是1976年,当时他是一位刚刚入伍的新兵,也是一位参加了唐山抗震救灾的新兵。

2016-07-28 20:46:00

90后唐山人眼中的唐山 希望你们也能看到

唐山有名,不是因为经济发展有名,也不是因为文化古都有名,而是因为灾难而成名,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因灾难而“成名”的城市。我是唐山人,一个90后,没有经历过1976年满目疮痍的大地震,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被那场灾难所影响。

2016-07-28 14:37:00

加强实践研究 地震预报工作任重而道远

唐山大地震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地震灾害的不预见性有很大的关系。而随着我国防震减灾技术的不断完善,对于地震的发生也已经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预报。

2016-07-28 13:51: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