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央广网

[我的长江]太湖守望者

2016-04-18 07:27:00 来源:央广网

太湖现状(央广网记者 王进 摄)

  央广网合肥4月18日消息(记者杨明 景明 杨守华 李谦)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浩浩汤汤的长江水,在进入江苏的版图时,划出一道急遽上扬的弧线,勾勒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的北部边缘。而作为长江入海前最大的水系----太湖无疑是这个富庶三角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然而,以2007年无锡水危机为界,曾以水为美的太湖流域却经历着一次艰难巨变。特别报道《我的长江》,今天播出《太湖守望者》。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哎咳唷,太湖美呀太湖美。”这里是太湖,春秋范蠡、西施归隐之地。东晋以来,及至两宋,也成为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被称作太湖明珠的无锡,鼋头渚风光旖旎,樱花盛开。人们踏着风铃的节奏,闲适春游。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让这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生态危机。有着600多万人口的江南水乡无锡,断水数日。

渔民朱洪涛接受记者采访(央广网记者 王进 摄)

  渔民朱洪涛跟随父亲朱泉根,从小就在太湖打鱼,那时的记忆至今无法从他的脑海中清除:“那一年太湖里真的臭,太湖里的水是发黑的。我亲眼看见的,全部是黑的,跟酱油一样的,鱼虾全部死掉了。”

  也正是那一年,朱洪涛和他58岁的父亲,为了保卫家园,也为了生计,成为了太湖蓝藻打捞队的队员。一块“太湖蓝藻打捞队”的新牌匾也和朱家父子一起登上了太湖历史。

  今年清明刚过,朱家父子和200名老乡一起开着捞藻船,为保卫马山30公里的湖岸开始了准备工作。

朱洪涛和父亲在为打捞蓝藻修理捕捞网(央广网记者 王进 摄)

  “拉好栏板,启动马达。”渔船驾驶员发出指令。这里是马山蓝藻打捞队管辖的12个码头之一,月亮湾。今天和朱家父子一起出工的还有他们的队长秦向前。“早上天一亮就出来了,6点多一点。”秦向前告诉记者,他们一天要工作12小时,一直到晚上6点。

  朱家父子各自登上了一条打捞船,两条船被一张100米长的大网左右牵引着。秦向前说:“蓝藻在草上,我们不好搞。蓝藻多的时候重的不得了。”

  水上作业既危险辛苦,又需要技巧和默契,秦队指着朱洪涛说,打捞队里有“夫妻档”、也有像他们这样的“父子兵”。

  “一般一条船上是两个人,他们父子是唯一一对父子,其他的一般就是夫妻两个。”秦向前向记者介绍道。

  太湖的蓝藻不是一年四季都爆发,每年最热的7、8月也是蓝藻最多的时节,最多的时候上万吨的含藻水被打捞上来,进入藻水分离站。

打捞队队长秦向前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王进 摄)

  杭侵晓介绍说,下面是水,上面是藻。到时候粪车来拉走。蓝藻进来,藻水分离。水再流到太湖里面。因为蓝藻在池子里会发酵,发酵就会有臭味,而这个味道接触了以后,洗不掉的,到皮肤里了。下班洗完澡回家,小孩子说你身上臭。再洗个澡,身上还臭。工作时,他们会戴口罩和防毒面具。

  秦向前开玩笑说,自己头上的白发都是和蓝藻打交道愁出来的。不过几年来,真的让他欣慰的是太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只要蓝藻不消失,他们在太湖上的打捞工作就还会继续。

  对于秦向前和朱洪涛父子来说,这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为了守卫自己的家园。

蓝藻打捞队的老船工王师傅在向记者介绍蓝藻打捞时的情形(央广网记者 王进 摄)

  无锡水危机后,江苏掀开了“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大幕。蓝藻的多少成为了太湖污染程度最主要的晴雨表。每个人心里都清楚,问题出在湖里,但根子一定在岸上。

  到2015年年底,太湖流域江苏境内关闭化工厂、印染厂、电镀厂等重污染企业5300多家,取缔畜禽养殖场2000多处,拆除围网养殖面积36万亩。

  丁建清说,水危机以来,从2008年到现在,治理太湖大概投入了将近500亿。

打捞队所处的太湖水面,水质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央广网记者 王进 摄)

  在太湖治污的这支大军中,和蓝藻打捞队并肩战斗的,还有很多人。2007年起,江苏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京五市,以及江苏省级层面,出现了一个新设机构——太湖办。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年的丁建清,当时正是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站长。

  在他的眼中,那场危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实在的,当时是既震惊,又自然。震惊是怎么会一下子到取水口都这个样子了,就是自来水出问题了。自然呢,因为经济要发展,城市化要往前推进。在这么小的土地面积上,给太湖带来的环境负荷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

无锡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丁建清说,无锡从2008年开始已经投入500多个亿,集中治理太湖。(央广网记者 王进 摄)

  “人均GDP为全国的2.5倍”,这曾是太湖流域的骄傲;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单位面积排放的污染物量是全国的9倍。蓝藻警钟敲响后,丁建清和朱家父子一样,临危受命,换了身份,带着决心,带着伤痛,重新上路。“壮士断腕,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是很痛苦的。当然,这个疗伤的过程既痛苦又给我们带来很多希望。尤其是我们搞治态的,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信心。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伤口还没有完全痊愈。”

  从当年的“应急防控”到今天的“精准治理”,9年来,太湖水质稳中趋好。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丁,日子从来没有像这9年来让他觉得如此艰难而又如此踏实。作为土生土长的无锡人,他觉得自己的心愿正在慢慢实现:碧波千顷、美景如云的太湖慢慢在靠近……

  丁建清说:“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叫搞环保的,再小一点,是搞检测的。我就希望,什么时候能够从水质不太好,慢慢地,浓度在往下降。我一直在等这样一个过程。”

  “您觉得您等到了吗?”对这个问题,丁建清说,是有希望的。

编辑:朱琪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我的长江;太湖;生态;水质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太湖守望者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让这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生态危机。

2016-04-18 07:50:00

[我的长江]铜都“双城记”

长江千万里,江流多绮丽。一江春水自西而来,却在安徽这里拐了个弯。江水转折处,延绵数千年的中国古铜都——铜陵,如今也正经历着城市的转型,熊熊的冶炼炉火和滔滔不绝的江水,如何才能刚柔并济?

2016-04-17 08:57:00

[我的长江]留住江豚的微笑

如今,各地江豚的数量全部加起来,还不到1000头,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它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消失的“微笑天使”?

2016-04-15 14:56: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