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花鼓声渐远 风光何处寻

2016-01-01 11:2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1日消息(记者周彬 傅蕾)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戏曲,流传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从宫廷到文苑,从市井到乡村,戏曲曾全面覆盖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如今,许多戏曲品种日渐衰微。乡曲乡情如何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此前,我们回味“方言”,致敬“工匠”,而这一季,让我们静听“戏曲”。

  

  “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

  “胡大姐——”

  “哎!”

  “我的妻——”

  “啊?”

  “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啰?”

  1984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导演黄一鹤找到湖南籍歌唱家李谷一,希望她在这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一首带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李谷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就唱《刘海砍樵》吧!这曲传统的湖南花鼓戏比古调,就这样被搬上了春晚舞台。

  李谷一说,正因为这样,让全国的观众——熟悉的当然很高兴,不用说,不太熟悉的也知道这个是花鼓戏,这么好听,这么有味道,这么风趣。

  作为花鼓戏演员入行,李谷一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一唱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她把花鼓戏唱上了大银幕,唱出了三湘四水。

  

  “手拉风箱,呼呼地响,火炉烧得红旺旺”

  由李谷一主演的花鼓戏《补锅》在百花齐放的戏园中娇艳盛开。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学戏的剧团越来越多,那时候李谷一在前面演,后面就跟着几十个胡兰英,老百姓中更是流传着“家家喊补锅,个个打铜锣”的说法。

  李谷一回忆:“老百姓一听说有班子来演出,那还得了啊!扶老携幼的全都来了,有的背着板凳有的站着,来了都围在那里,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种感觉,现在是找不到了。 ”

  记者:你听说过湖南花鼓戏吗?

  学生:《刘海砍樵》是吗?反正听何炅天天唱。

  记者:假如如果花鼓戏《刘海砍樵》来你们学校演出,你会去看吗?

  学生:是免票吗?可能不会花钱去买(票)看,但是如果有免费的话可能会试着看一下。

  学生:我也不会,我也觉得不是很好看。

  记者:那没看过你怎么知道不好看呢?

  学生:我觉得应该不会去吧。

  

  花鼓戏《我叫马翠华》

  如今,面对越来越多元的娱乐文化选择,年轻人很难再迈出走进戏曲剧场的那一步。今天的花鼓戏票友,很大一部分仍旧是中老年人。

  记者:您现在是在准备化妆呢?

  叶红:对,准备化妆,因为我们晚上是七点钟开演,所以四点钟就要开始化妆,平常都是四点半。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来到桃江演出,第一场就是叶红主演的《我叫马翠花》。

  父亲叶俊武是省花鼓戏剧院《刘海砍樵》的第二代刘海,从小耳濡目染,叶红两岁就会唱《刘海砍樵》,到今天,已经成长为第三代胡大姐了。

  记者:这个戏是第一次在桃江演出是么?

  叶红:对,是的。我们现在很担心,因为桃江是一个“戏窝子”嘛,他们喜欢看传统剧目,像今天演的这种现代戏,不晓得他们能不能够接受。

  记者:您喜欢这种现代剧吗?

  观众:我们老人还是喜欢古装戏一点。

  记者:为什么呢?

  观众:看这个花鼓戏这次老人家很多,年轻的很少。

  记者:看来叶红对观众的担心不无道理,老观众不买账,新观众不进门,叶红和同行们都还在摸索的路上,他们一直坚持,只源于对戏曲的热爱。

  叶红:花鼓戏对我来讲,我现在就是一种爱吧,特别爱这一行,喜欢它,觉得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乐在其中啊,虽然很清贫。其实唱戏的演员能够坚持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真的很清贫。

  

  叶红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看望父亲,父亲时常喝上点小酒就独自唱起花鼓戏古调,以前没怎么留意,有一天叶红听出那竟是原汁原味的“益阳路子”,很多调式她都没听过,现在才想要记下来,学过来。2008年,花鼓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在那一年,湖南省花鼓戏专业剧团还在不断减少,由原有的70多个锐减到只有20多个。花鼓声渐渐远去,往日风光还能在哪里找回?退休前,贺艾芸是湖南知名的花鼓戏演员,退休后,她义务给年轻的演员们化妆包头。她很清楚这些年轻演员的不易,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一个月不到20场的演出,一齐将他们推向现实与梦想的遭遇战。

  记者:年轻人一个月拿这些工资够吗?

  贺艾芸:他们就是不够啊。

  记者:不够怎么办呢?

  贺艾芸:有的人就走了,就不在你这里搞了。不够就走人啊。

  记者:这几年走的人多吗?

  贺艾芸:走的人多啊,有的人转行了。

  记者:转行一般会去做什么呢?

  贺艾芸:有些去做保险啊,有的就去唱歌了,还有的出去教舞蹈了。

  记者:因为同时在戏曲学校担任教学工作,贺艾芸对日益紧俏的生源亦是忧心忡忡。

  贺艾芸:大概十年前吧,那时候要进戏校的话要凭条件,还要开后门,现在只要你能够交学费,一般都会收,因为现在戏曲去学的人不是很多。

  

  2016年,剧作家范正明87岁。他说,戏曲的生命力就是观众啊,没有观众你就没有生命。

  记者:2016年,花鼓戏传承人李谷一72岁。她说,不是光是非遗这个剧种就能传下去就能推广的,它得传下来、走出来啊!

  2016年,花鼓戏《刘海砍樵》第三代胡秀英——叶红41岁。

  叶红:我唱一句,大家跟着唱一句,好不好?

  小朋友:好——

  叶红:我这里

  小朋友:我这里

  叶红:将海哥

  小朋友:将海哥

  叶红:好有一比啊

编辑: 高梦蝶
关键词: 文化印记;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