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央广网

中国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救助印度白血病患者

2015-07-10 07:38: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记者肖源 马鞍山台记者吉帆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也被称为骨髓捐献,是造血干细胞捐献移植的前提,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但是,要寻找与病人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

  然而巧合的是,一个是中国的报纸编辑,另一个是印度的16岁少年,他们的造血干细胞居然相匹配。昨天下午五点左右,来自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刘志文,在北京空军总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顺利的话,今天上午,这两百多毫升来自刘志文体内的“生命种子”,将会空运到印度马德里。在那儿,有一名16岁的印度男孩,正等着它救命。刘志文也成为我国首位捐往印度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昨天下午五点,空军总医院住院部15楼的采集室里,刘志文穿着蓝色的、带有“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标志的T恤,说起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语气淡然:

  刘志文:多喝水,然后让你的血液稀释一点,这样它从管子里面流动的时候,流速不会太慢。12点半正式开始,建立一个他这种分离机,跟你的两个胳膊各扎一根针,然后把它形成一个体外循环,把你血液里面的那个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4个小时,大概分离出来了,大概228毫升,这大概就能够符合印度那边那个小孩他的体重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分量。

  刘志文说,他的血管比较细,而针管粗一些。会不会挨两针,这是他在干细胞采集之前唯一的担心。没想到一次成功,非常顺利:

  刘志文:身体状况跟献血差不多。没有什么感觉。很顺利。这个过程可能比献血复杂一点。

  37岁的刘志文,是当地一家报社的编辑。由于长期上夜班,前期的身体素质并不算很好,1米72的他,体重最高达到80公斤。今年4月,刘志文被告知,他此前留在中华骨髓库的捐样,与一名患有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亚裔印度人初配成功。随后的高分辨配对,结果也十分理想。

  为了提供健康合格的供体,刘志文把健身提上了生活日程。这家报社的党支部书记王雪玲说,刘志文能够下定决心去捐赠,特别的不简单:

  王雪玲:报社的性质跟别人不一样,身体符合条件的不太多,因为都是连轴转啊,特别是编辑,白天晚上上班,非常辛苦。他其实很年轻,但是熬夜熬的脸色都不太好,常年上夜班,在这个情况下再去捐献应该更不容易。

  6月初的体检结果显示,刘志文各项指标正常,体重也下降了十几斤,最终促成了正式捐献日期的敲定。

  不过,至今,刘志文对那名亚裔印度人的了解,仅限于三个词:新德里、16岁、男性:

  刘志文:基本上不了解,只知道他的国籍,性别,年龄,只知道这一点。

  记者:那后期的会有这样的安排吗?跟他做一些沟通?

  刘志文:好像,如果双方有这个想法,想见面的话,应该是在5年之后了。

  记者:为什么要在5年之后呢?

  刘志文:如果他接受移植不成的话,假如知道我的信息,再找到我,要求进行第二次捐献,那么我这边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了:我是不是要继续给他捐献;另一方面,我如果知道对方的信息的话,我有可能会向他索取钱财呀,要避免这方面的问题。

  那么,新德里那名16岁的男孩,又是如何与刘志文这个马鞍山人搭上关系呢?中华骨髓库副主任高东英说,其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国内捐献与涉外捐献,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高东英:流程是一样的,只是平台不太一样。大家在自己的国家骨髓库找不到的时候,都要到世界骨髓库平台上去找,看有没有跟自己相合的供者,他一旦上传数据,找到以后,后续的流程是一样的,我们有专门的国际协调员,来跟国境外的各个国家骨髓库对接,来做捐献服务。

  自从2012年加入世界骨髓库后,刘志文是中华骨髓库向印度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例,高东英说,由于人种间的差异,不同种族之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几率更小一些。但从理论上讲,这并不会增加刘志文与印度那名男孩之间干细胞移植的难度。

  马鞍山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顺孝说,由于涉外捐献,今天(10日)上午,刘志文或许还要接受一次补赠:

  张顺孝:因为他这次是涉外捐献,考虑到样本的取送路途比较遥远,可能明天早上还要进一步化验这个样本,看看,取样的样本数量是不是达到受赠者的要求,如果捐赠的数量达不到受赠者的要求的话,他可能明天还要适当的补赠一部分样本。

  一切顺利的话,刘志文的造血干细胞,将在今天晚些时候抵达新德里。中华骨髓库副主任高东英说,这颗善的“种子”,不出两三个月,就会在另一片土地上“发芽”:

  高东英:回到印度之后应该在患者所在的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植入,输入到患者体内之后,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这里面也会有一些抗感染的治疗,包括一些排异的治疗,甚至还有一些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应该在两三个月吧,应该说能够看到这份造血干细胞是否在患者体内植入了,成活了。

  而在刘志文看来,能够有这次捐献经历,还是挺幸运的:

  刘志文:因为配对概率太小了,有很多人等一辈子可能都找不到一个能够合适自己的配型。我也希望从自身的感受告诉别人,加入到这个骨髓库来,能够帮助别人,肯定有一点痛苦,但不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多大影响,又能帮人家,对吧!

编辑:刘梦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捐赠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